分享

《枪炮病菌与钢铁》共读第五天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读书会正在开展#和我共读一本书#活动,本月共读《枪炮病菌与钢铁》和《瓦尔登湖》。我们逐日将两个群内打卡集锦刊发出来,作为记录,也方便其他书友欣赏。

第 五 天

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读本书的第五和第六章,一共23页。

两章内容是连续贯通的,先讲粮食和动物的驯化,再讲产生的原因。

作者在第五章列出的表格,建议认真看看,会对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历史有深入了解,比如小麦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

看到第六章,大家会发现,自然选择的力量超过我们想象,丛林法则冷酷又有效。另一方面,基因的突变又会给未来发展预埋了很多可能。

几万年的进化,累积成的结果,往往让我们迷惑,真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拨弄吗?

从本书已述内容来看,在每一个现实结果背后都有冷冰冰的自然选择存在。

初级问题是:促使狩猎采集部落转向农业生产的原因是什么。

进阶问题是:中国为什么是农业全面占优,没有广泛存在狩猎采集部落。

共享花开花落

在过去的1万年中,普遍的结果是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粮食生产:

1.获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减少了;2.野生鸟兽资源的枯竭使得采集活动的好处大大降低,由于获得可驯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了,对植物驯化的做法可以得到较大的好处;3.粮食生产可以最后依赖一些技术--对野生粮食的收集、加工和储藏的技术的长期发展,不利于狩猎采集生活;4人口密度增加和粮食生产出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 在地球上大多数适于粮食生产的地区,狩猎采集族群只能有两种命运:要么被临近的粮食生产者所代替,要么他们为了生存只有才哟过粮食生产的办法。有几个20世纪仍然能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族群部落之所以能逃脱被粮食生产替代的命运,是因为那些地区不适合粮食生产,具有代表性的是沙漠和北极地区。

高耿明

作者在第五章和第六章讲述早期粮食生产在全世界范围的不均衡性。作物的生产对于人类来讲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但一旦狩猎采集来源发生了危机,固定而长期的饭票则成为了不由自主的选择。当然有些地区并非如此幸运,受地缘限制,一些地区的人类仍只能依靠采集狩猎,并在此基础上对植物食用性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神农尝百草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夏民族特别是荆楚山区的先祖做的一些尝试。但狩猎采集的生产模式过于脆弱,长远看,农耕更加有利于人口增长和寿命增长。

得天独厚的新月地区诞生了最早的文明,也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发祥地。

Grace

1  这章是讲历史上的穷与富,我们的祖先在几百万年前都是狩猎族群,后来经过驯化动植物,或者采纳邻近族群的经验,或者经过某些侵略者的侵略后,传播了种植作物和牲口的经验,代代相传,才走了我们目前的动植物作物。

2  让我引以自豪的是,中国是全世界独立创建驯化动植物的国家之一,其余国家分别是西南亚,中美洲,南美洲安弟斯山脉地区,及美国东部。

3 早期驯化动植物,并向全世界传播开来,是大部分狩猎群族因驯化了动植物而改成了定居生活,这一步大大的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使这些族群在通往枪炮病菌钢铁的路上取得了领先优势。

姜素素

世界各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时间先后差距极大,因此造成了先进与落后,甚至生存与毁灭的天差地别。即使知道了差距也追不上了,只有被驱逐,被杀害,被更替,可悲。

为什么是公元前8500年开始出现粮食生产,不能更早或更晚呢?原来那时候很多大型野生动物被杀得差不多灭绝了,狩猎采集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必须得经济转型了。粮食生产促进了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最终农民的社会组织征服了能够征服的一切狩猎族群。残存到20世纪的狩猎族群都是因为与粮食生产的社会组织有地理上难以逾越的距离,或者气候不适合粮食生产。而能够接触到粮食生产又拒绝了粮食生产的狩猎族群,最终就被替换了。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多重要啊,还有保命保民族之功效呢。

聿叁

农耕与非农耕的冲突,驯养与非驯养的冲突,这大概都是生存的愿望与需求,狩猎人终会明白取之不尽的资源应源于循环。另,驯养始于生态退化区,所以才有了迁移或扩张或冲突吧——占有资源、先机。

个人感觉,作者以生物写历史,但仍脱不开他是个生物学家,所以字里行间,仍旧以生物描绘命运。为此,他特意标了一些历史线出来 (也可能是译文的问题)若非共读,实在读不下,可开始看进去,里面确实有很多有意思的知识。

图文编辑: 跑跑单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