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金融史共读打卡集锦No.14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千年金融史》

作者: 威廉·戈兹曼

领读者:贾宁生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领读者说

第25章,俄国熊

本章关注俄国,是19世纪后期欧洲投资的焦点:它接受政府资助,接受外国债券和股票持有人,利用外部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发展本国工业。

然而,这个国家最终拒绝了资本主义的金融技术,并引领整个世界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道路。大多数俄国公司习惯从海外交易所募集资金,截至1917年,近一半的俄国资产由外国人所有。

俄国拒绝承认外债,也击溃了世界领先的资本主义投资过的入侵从而挽救了十月革命,俄国仍然需要筹集资金,历史档案中有发现印刷纸币,图案上有文字显示1923年的短期贷款。

20世纪,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期间,一个革命党取得了一个人口超1亿的国家的政权,并打败了列强,否定了历史悠久的金融创新以及依赖全球资本市场的传统,抛弃了资本主义。20世纪的巨大割裂在短期内难以弥合。

第26章,凯恩斯的救赎。

凯恩斯是现代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为处在三个重要问题的连接点上,即主权债务问题、情绪之于市场的重要性,以及股票市场投资冒进的问题。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上,凯恩斯提出的建议大多数被会议采纳,该体系下形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二者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应对主权债务问题的新手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一些超额外币负债的国家,为期提供贷款并引导其重回手指平衡,比如对希腊的救助,保持了国家的完整性。

而世界银行是为了经济增长航融资的银行,在后殖民时代,世界银行将资本、知识、法律和教育机构以债务融资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

凯恩斯建议政府在泡沫达到顶峰时介入,通过刺激和情绪管理阻止恶性循环,使经济保持永久的处于准繁荣的状态。凯恩斯对有效市场理论不屑一顾,更强调国家调控的作用,认为政府应该在挽救经济低迷中起突出作用。

思考的问题:

1、前苏联的成就和最终解体的原因?

2、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情况,思考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措施及效果

打卡集锦

01

跑跑单车

苏联和凯恩斯的实践都被用来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不靠谱。

苏联所依据的暴力革命理论,推翻了这个,打到了那个,将经济运行置于人的理性监督之下,用集体的爱来感化经济的冷。最终失败了。

凯恩斯的国家资本主义,用国家力量介入经济运行,激发投资者的动物欲,持续制造准高潮。这个可以在前几年我们搞的4万亿上找到印证,结果证明——失败了。

马克思和凯恩斯,这二厮立场相近,都在努力解释世界,崇拜精英,相信权威,企图依靠理性的力量抓住经济的睾丸,在当时看高潮来临得很快,嗯,然后也就很快结束了。

02

Emma Wan

當我們說歐洲的時候常常忘記俄國,25章俄國進入我們的視野。很難想像,在沙俄末期那麼險惡、沙皇的秘密警察四處出沒的時代,聖彼得堡的股票交易那麼繁榮!

一戰是很有意思的一場戰爭,戰前歐洲各國基本已經因為各種經濟問題一觸即發,一顆巧合的子彈成為導火索引爆席捲全歐洲,打掉了幾個帝國,連帶著布爾什維克在俄國上台。

列寧上台並宣揚馬克思主義發展政委系統穩定部隊,使國家獲得穩定,然後拒絕承認之前沙皇的各種外債。

書中提到1923年的短期貸款,是不是列寧新經濟政策的一環呢?沒有被贖回的原因是不是1924年初列寧死後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斯大林上台?不得而知。

可是,我們能不能想像,如果列寧再多活十年,蘇聯是不是會走上蘇聯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然後也許蘇聯不會那麼快解體。

也許冷戰時期西方當代主流學派對於馬克思主義態度就不會是如下兩種:思想是對的但是列寧是錯的和思想從根本上就是錯的。

凱恩斯的金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經濟殖民,非常厲害的創舉,但是世界銀行的存在是不是也讓貸款來的太容易而讓借款人喪失勞動和還款積極性呢?

凱恩斯對於資本市場的判斷雖然有其侷限性,但理論裡描述的政府調控行為卻是在現代普遍出現。這種調控到底是吃春藥呢還是有其必須?

馬克思的復活藥和凱恩斯的春藥,哪個在大蕭條時代能最有效的延續經濟繁景?

03

icewanderer

25章

1917年之前,俄国金融的轨迹看上去与它们在欧美的亲戚并无两样。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股市危机与复苏,有特色的金融创新,面向国外投资者的债券。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掀起了滔天巨浪,一切都随之改变。

苏维埃最终选择了一条没有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更没有资本主义金融什么事儿了。列宁对垄断资本的指控,在另一个世界里,用另一种方法得到解决。布尔什维克们没收了所有资产,并将其国有化。

他们抛弃了整套资本主义金融,重新另起炉灶。可惜作者没有为我们讲述他们的解决方案,原以为这才是金融史应该有的内容,而不是扯到大名鼎鼎的《阿特拉斯耸耸肩 》上去。

26章

说起凯恩斯,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都会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然而本文的作者带着我们先领略的是巴黎和会,在书中他认为合约中对德国的惩罚过重,会引起可怕的后果。鉴于没有更多的细节,我们无法得知,这是否算是预见了第三帝国的诞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试图去解决那些无法偿还主权债务的国家的问题。从此不再追求强占领土或关税担保作为债务的抵押品。由其他国家共同出资提供贷款,来换取被救助的国家实施经济改革,从而摆脱困境。

作者没有详谈组织内部话语权的分配问题,以及改革意见的偏向性问题。不过有一点他说的对,该组织的成立,虽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但至少减轻了一些问题。

世界银行的有效性,就显得更有争议一点。该银行为了给那些需要贷款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提供贷款而设立。通过这个组织,避免国家之间的直接借贷关系,从而避免了赤裸裸的殖民剥削。

如何对抗大萧条?凯恩斯认为,人类需要一点过度乐观精神来打破经济危机时的恶性循环。政府通过投入资金来刺激经济,也有利于提升人们的信心,促成形势的好转。

从此以后,各国政府都成为了他的信徒,胡佛总统在1932年对大萧条的放任自流,成为了历史。

凯恩斯和马克思两位大师级的人物,都在人类历史的关键点上,提出了与前人截然相反的主张。后者是革命的号召者,而前者更信赖中央政府的力量。

04

Amanda

1、十九世纪,俄国有了圣彼得堡股票交易所,政府债券,金融飞速发展。虽然日俄战争和十月革命,造成股市一度崩溃,但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不利因素消失,便能神奇复苏。

2、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内战胜利,更击退列强入侵。新沙俄否认一切外债,国际投资者因为政治因素而血本无归。同时,沙俄成为世界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没有金融家、股东、银行,甚至没有储户,成为新鲜的金融试验田。

3、十月革命后,家产被收归国有、逃亡美国的兰德,写了一本政治小说《阿拉斯加耸耸肩》,描绘了由善意的集体主义导致道德、社会、科技的衰败,感觉和永久年金一个道理,不劳而获必然滋生懒惰与经济停滞。

兰德反对集体主义模式,主张以客观主义代之,即自由主义哲学。信奉马列主义的公有制国家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迥然不同,带来世界两大金融阵营。洛温菲尔德的全球投资分散风险的理念,在政治面前局部失效。

4、一战后德国不仅背负巨额债务,战争在以经济的方式延续。1944年构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免除了旧式国家主权债务抵押,改为对债务国货币紧缩、促进出口等经济政策的指导,以获得贷款,重回收支平衡。

虽然不一定奏效,但至少保证了国家主权完整,任何国家不会因经济问题而丧失主权。

同事成立的,还有世界银行,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扶贫、健康、教育等高层次贷款。可惜这种援助往往是低效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协助落后国家灵活适应经济发展才是该有的努力方向。

5、凯恩斯认为市场中的情绪很重要,当人们感受到未来的危机,会增加储蓄,阻碍经济发展。因此,面对周期性经济危机,政府应该适时出手,通过利率政策或直接提供就业机会的政府项目,将经济永久地维持在准繁荣状态。

至今,该理论仍是各国财政政策讨论的重点。

6、凯恩斯凭借天赋,曾引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捐赠基金,在股市里创造财富神话,后来因偶然因素造成市场反复震荡,还是转到了基本面和业绩投资。看来天才如凯恩斯,也有摒弃高利润投机的时候。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