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暴力沟通》打卡集锦02 | 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领读者:张子书、李光宇、

水莲、余晓慧

第二章P16-19

KyleButler

改变自己总是难受的,所以让别人改变更轻松,这就需要其他的力量来干预。


当我们拥有强大的力量确实可以强行让别人听我们的,就比如某些公司老板跟员工之间,员工做错了,如果这个公司规模足够大,这个员工比较低级的话。老板不会教育你而是直接惩罚你,因为他觉得根本没有沟通的必要,直接让你做就行了。


很多时候我发现,人们只有在酒局上,在酒精的麻醉下的狂乱,人们才能想起来是应该相亲相爱的。生活也是这样,很多人的婚姻就是鸡飞狗跳,有时候相杀,再用爱来回血,然后再接着互相“盘”,如此循环,也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了吧。


暴力可能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没准沟通的方式能把下次再发生的冲突延长一些,毕竟人性之恶和善一样是没法彻底消除的。


暴力就是忽视对方的需求,很多时候明明双方有人退一步,往往可以避免悲剧,但是非理性狂热暴力确实很让人欲罢不能,所以经常会导致同归于尽。暴力可以弥补人内心的恐惧感,随着暴力的大小,付出不同程度的代价让人充满力量。


跟人比较这个真的是一个很坑的陷阱,坑了我很长时间。幸好,我的家人很少拿我跟别人比,他们从来都说我挺好的,自己跟自己比就好,不要太在意别人。


我后来发现,当你真的从心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时,你反而能更清晰的感受到身边人的感受,和他们对你真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的一种错觉,但是感觉轻松多了,我自己的做事动力和效率,也变成了内动力,不再依靠外力了。


回避责任这些例子,跟明显的就是人格失调症的表现,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就能轻松的当一个执行者和受害者,可真是卑鄙的行为啊,哈哈


暴力的施加只能引来暴力的反馈,被暴力教育得孩子要么崇尚暴力,要么特别懦弱,除非天生内心强大。


至于什么是追求幸福,什么是逃避责任,我认为比较好衡量的就是看熵的变化。不正确的社会常识和教育理念,就会让我们距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


但是我的疑问是,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硬实力,何来选择?

周玉华

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爱的能量,会投射到我们的语言和行动,一群人一起学习非暴力沟通,赐予了我神奇的力量,给了我巨大的勇气来一点点改变自己。

今天早上的心情是过山车。我尽量精简描述。


早上我在星巴克看书,对面的一位男士用手机在看电影,声音很大,而且是打打杀杀的声音,用刺耳形容不为过,我对面一位女士用电脑,估计也打扰到她了,她时不时眼睛扫一扫他。

我在一边看书,一边想,我要不要去说,如何说?我先观察了一下他的衣着和身边的物件,手上好几个戒指,车钥匙放在桌子上。表情很享受电影情节。

大约经过了五分钟的思想斗争,我走了过去。


“先生,我注意到您在看电影,声音有点大,打扰到我看书了,我感觉不舒服,您可以把声音调小一点吗?”


“干嘛啊?这不是公共场合吗?你可以换一个地方去对面看书,然后甩一个白眼给我。”


“是的,您说的对,我是可以去对面看书,但是公共场合我们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还是请您声音小一点,谢谢您!”


。。。。。。


说实话,公共场合要不要说,忍耐一下是不是就可以了,要不要跨出这一步,我是犹豫的,当我说出来以后,遭遇到不配合,失落是有的。


接着,我继续观察他,过了一会,他把声音调小了一点点,但是还是可以听到打斗的声音,又过了一会,声音更小了,不太能听到在播什么了,我不确定,这是真的吗?等我再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带上了白色的耳机。此刻,我的内心是满足和幸福的。

在尝试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我们是否用力过猛,如何面对陌生人非暴力沟通?采取什么态度和语言不让对方反感,真的需要学习。

正如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张立平

到底是什么蒙蔽了爱?这个题目清楚地告诉我们,爱,这个东西我们原本是有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它在我们的身体里、精神里,好像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只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它蒙上了一层灰尘。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孩子们,当他们在使用语言与世界交流时,他们真的就是一个非暴力沟通的高手。他们是那么真诚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对方的需求。

我女儿今年7岁,有时她会说:“我今天很孤独,妈妈,我需要你的拥抱。”有时她也会说:“妈妈,你是不是很想哭?那你可以哭一会。”

这就是我们本已具足的生命。他们从内到外洋溢的都是爱。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懂?

“你小小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孤独?”“你都多大了,你还要人抱?”“你作业写完了吗?你看谁谁谁,人家又考了100,你呢?你考得怎么样?”“我告诉你,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你就没有好生活!”

评判、比较,我们学习太多的好坏对错,非此即彼,就是这样,一点点,孩子们内心的那颗明珠尘上了灰尘。长大后,他们就成了我们。

一代又一代,如果没有人觉醒,这种异化的沟通就这样流传下去。好在,我们遇到了这本书,我们开始在这个群里学习。家族代代相传的命运,有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改变。

我们可以学习着:在对错之外的广阔田野里思考,这样就少了对别人的评判,本来就是,哪有那么多对错,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你是对的,并不意味着别人就是错的。

我们可以学习着:不再从与别人的比较里获得幸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旦陷入与他人比较的泥坑,真的很难爬上来了。我们可以学习着: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因为只有如此,人生才有真正的自由。

我们还可以学习着:摒弃那些“应该”、“不应该”、“不得不”、“没办法”,这些字眼都是将自己把死里磕啊,为什么要这么作践自己,对自己好一点,转个弯就可以遇到爱。

蔡蕊

语言暴力的第一点,价值评价和道德评价。不了解对方的想法,只凭对方的做法就用自己的道德观评论此人的是非对错,好人坏人,负责任不负责任,忽视了对方的想法,出发点。

对方的做法和我们印象中的道德观不符合,就会激起我们的意见。应该多沟通多知道对方的想法,再下评论。


第二点比较 比较,往往会使我们大受刺激,觉得自己不幸悲惨,不如人。痛苦的想得得不到。


第三点 推卸责任 经常用“不得不” 当我们心里经常暗示自己不得不时,就会产生抱怨,发牢骚给别人听。别人受益的部分还不如不要,省得我们发牢骚,这个我深有体会。

但是有些事确实总想说是“不得不做”的,这一方面需要怎么表达,怎么引导思考?


第四点 强人所难 我们总是用要求和命令的口气和人说话,还会带有威胁,如果不怎样怎样就会怎么怎么不好。应该带着鼓励,人们去做这件事应该觉得他会幸福,而不是让他产生绝望和压力。

黛墨

关于道德评价


根据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都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自然的我们根据自己的一套理论要求自己,并要求评判他人,一味的坚持,不能疏导和理解对方的需求,让沟通不能顺利进行


依然依靠四要素,陈述事实,描述感受,提出期望,请求帮助


在沟通过程中双方融合意见,明确诉求从而达到双方满意并接受的结果


有句俗语人比人气死人,比较是最为暴力的沟通,人们对自己本身有一定认知,比如认为自己拖延,一旦自己所认为的不足被拿来比较会瞬间将事实变成矛盾


直接陈述事实,说出感受期望,并提出请求会更柔和


关于回避责任这一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什么是以关爱对方为前提所不能达到的

迪迪

道德评判是我们难以体会爱的原因之一。单纯把人分为好坏,对错,太过于绝对,很多事其实都有其中立 为难的因素。这一点我们都能理解,但遇到事情,第一反应还是先去评判对错(比如我自己)。

从切身实际看,这样的态度,就让你不自觉站到了对方的对立面,两人自然就竖起了敌意,为沟通增加难度。自认为,共情或许是解决这一点的好办法,但大多数时间,我们还没来得及共情,嘴巴就已经把话说出去了。


至于比较,我们从小就活在比较之中,别人家的孩子一直是我们的梦魇,不用多说,那种感觉非常不好。积极的会要去努力赢他,消极的会就此破罐破摔。

可离开校园,我们也没有停止比较,生活,打扮,在内心品评他人时,其实已经开始了无形的比较,在我看,比较,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