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雅宋》打卡集锦04 | 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作者:吴钩 

领读者

诗和远方

06 -02

第四部分—城市


樗栎居主人

作者依然用“以图证史”的方法对唐宋城市规划进行梳理对比,这一比对居然比对出了一场“城市革命”。

作者认为,唐末由于五代战乱,很多坊墙倒塌,到了宋初,居民自行扩建宅院,导致坊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管理森严的“坊市制”“夜禁制”也开始瓦解,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自由,城市商业得到空前发展。

商业的发展,开放是前提,宋朝开封的夜晚“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瓦舍勾栏,酒楼茶坊,笙歌不停,通宵达旦”,这既是当时开封人生活富足的表现,也是思想开放、民间充满活力的一种证明。

农业税和其他税收的比值,比重也反映宋代商业文明的发达。这些不仅教科书上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 ,是否也反映出华夏文化发展到宋代出现出的一种“宽厚”姿态呢?

但繁华旧梦,毕竟只集中于宋朝的都城,《清明上河图》以外的民生凋敝,朝廷内部不断累积的矛盾,都绝少出现在传世的宋画之中,也不在本书作者呈现分析的范围之内。而这些未呈现的部分更加值得深思!

扬羽

生活在城市,很早就学会了写“城市”,但从来不曾想过这个词应该拆开解释。

城是政府规划的皇城和民坊,市是自由生长的商业区,当这两者开始融合的时候,一场城市革命悄然发生,城市朝着近代的方向迈出脚步。

印象中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需求,但是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如果统治者没有开放的意愿,那什么也不会改变。

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宋朝的统治者的观念与前朝产生了那么大的差别呢?

书里描述的,或者说是宋画和史料中描述的,自然不能代表宋代所有城市,更不能代表所有地区,可想想我们现在北上广到二三线到乡村再到偏远山区,差距之大也许比宋时更甚。

南北两个京城的繁华和便利足以让现代人向往:生活保障有集中供水、消防系统、社会福利;休闲有精心修建的郡圃甚至定期开放的皇家园林;娱乐有演出各式节目的瓦舍勾栏;餐饮有灯红酒绿的大酒楼小酒馆,而且都是海底捞级别的服务品质!

结合前几章说的日常生活,读书、作画、赏花、品茶、钓鱼、撸猫、吃水果、逛夜市……我的天呐,这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

当然,前提是有钱(又找到个跟现代相似的点><)。群里有书友提出,不停地把宋代类比现代,夸大了相似之处,过于牵强附会。

而自己完全被类比手法蒙了眼,沉浸而不自知,看到上边那个说法有点被一棒子打醒的感觉。读完这章突然发觉,这未尝不是个好手段。

猜想像我这样对历史没啥了解的人恐怕占大多数,一部贴近生活的鲜活图卷必然比略显艰涩的文字吸引力强些,那普通人读下去的可能性就大些,这总归是好事。

进而又开了个脑洞,历史剧如果能借鉴本书的切入角度是否也会更有看头?

比如苏轼,我们熟知的只有他词人的身份,当然知道他做官,但出点名的文人不都做官么?古代的官员到底都在干嘛呢?

想想影视作品里……在朝堂上斗嘴?在县衙里解决民事纠纷?修岳阳楼(误)?emmmmm……原来苏轼是懂水利的呀!

不只在自己的辖区修,还给别人出主意,连预算都做了!类似这样的事难道不值得多挖掘多扩散么?突然明白了为啥古文写成的史书(理解文字超级费劲啊)比现代文写成的历史课本好看。

历史是一件件事串起的高山,也是一个个人汇成的大河,高山威严更适合仰望,大河灵秀才能亲近。历史如果不以人为本,只会让翻开她的人望而却步。我想听故事,那些意义、影响与我何干!

安然

一、城市革命

1、唐代的坊和市的分离,坊是封闭的空间,外面有坊墙包围,坊内没有商铺、市场、酒楼,居民想买东西必须到东西两市,市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也有高楼包围。

2、与坊市方式相配套的另一个制度就是夜禁。

3、坊市在宋代已经瓦解,坊墙不见踪影,建筑物墙体敞开,成为开门迎客的商店酒家,宋代也希望恢复坊市旧制,但是无法推行,年轻的一代宋人,更不知道祖制。

4、夜禁到了宋代也松懈了,前文提到宋朝已经有了鬼市、二手市场、夜市。宋朝的夜禁结束于五更,大约是凌晨3点钟,而鬼市"五更点灯易,而至晓即散"。正好开市了,掐指算来宋朝夜禁也就4个小时,唐代却禁9个小时。

二、《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差异。

1、《清明上河图》问事以后有三种版本,一个是北宋张择端的版本,明朝仇英的版本,还有清院画师版。通过这几幅不同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防和栅栏来看,宋代的城防松懈而且比较重要工商业,明清的比较严密,特别重视治安管理,宋代自由开放,夜禁松懈几乎取消了,而元明清时代恢复了夜禁。

2、在图中能看见宋代的社会福利,已经很完善,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理的人员,寒冬时节,有官办的收容所,可以按季节性和制度性的赈济和收养,而明清两代比较重视农村的福利制度,如果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盲流必须潜送回原籍。他们认为人员过分流动会带给社会不安定性,为防止社会动荡对人口实行网格化管理,古而有之。

三、城市设施。

"隅"又称消防区,每个隅拥有100多名专业专职的"潜火兵",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逆行者"消防员,而且日常还接受严格的训练。每个隅有一个望火楼,当年南宋杭州共有23个这种隅。

宋代的社会城市的公共措施,如护河渠护栏,上面设置上船亭,方便居民上岸,又在沿岸种植垂柳美化河岸,宋代的人已经有了城市景观建设的意识。

南宋已实现集中供水,对西湖的6个入水卡有明确的规定,"舟船不能入,滓秽不能侵",古人治水严控防止排污影响水质,现在的海河入水口,也是有这样一些规定。

有一些有歧义的文字现在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第一就是宋人所说的"召集伎乐"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招妓,而是指歌妓歌舞弹唱。第二就是宋代的修建的瓦舍勾栏是城市建制,但到了明朝以后,勾栏也从那个商演场地变成了妓院的别称。

四、自来水篇。

许多穿越小说女主穿到过去,就会用竹筒引入泉水至室内,其实真正的宋人已经懂得用这个方法引水了。用竹笕引水再利用水压落差,制造人工瀑布。

《浣月图》中,假山部分盘踞着一条龙形的雕塑,从龙口源源不断的流出清水,这应该就是宋朝人家安装的水龙头了。更令人惊叹的是开封,杭州这些百万人的大型城市都已经实现了集中供水。

五、皇家园林的对外开放。

皇家园林金明池在宋代是定期向广大市民共享开放的,每年的3月1号到4月8号开放,开放期间,游人如织。参观领导人的办公地,充分体现了宋代的民主开放包容,体现了与民同乐的精神。

六、公园篇,宋代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城市公园。

康乐园中的昼锦堂建成后,韩琦请欧阳修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历代书法家如蔡襄、米芾、赵孟頫,都以书写《相州昼锦堂记》为尚,宋末元初的钱选、赵孟頫,明代的文徽明、陈淳、仇英等画家,都以昼锦堂为题,绘制图卷,最有名的晚明董其昌的。

李瑛

因为最近才参加长安十二时辰的共读,初步了解到唐朝时都城的模样,方方正正,规规整整。

似乎也很符合我们对古代人的认知,人们的言行受到很深的制约和要求。而清明上河图展示的宋朝都城,人们是如此热闹,男女老幼皆可以在市面玩耍,购物,繁华与当今无异。

甚至有夜生活,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时代还存在过这么开明自由的时期,岂不是比当时的西方更加文明和进步?

宋朝的税收农业税比重降低,工商税收入高,这是现代商业社会的雏形,不设城防的城墙,没有栅栏的城市(这和现在***提倡的拆围墙何等相似),看来人人皆是平等的已初步形成观念,所以乞丐都有专门的机构来救助。

如果顺着这样的模式发展后来的元明清,估计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了。

记不得具体是去同里还是南浔参观古宅的时候有地方介绍过古代的灭火装置,还有火龙局什么的制度安排。

如今才知道宋朝政府已开始为寻常百姓提供灭火、供水、游乐、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太不容易了。一直以为大唐是盛世,现在才知道宋朝的皇帝们才是百姓的福音!

找机会穿越吧!去看看宋朝的皇家园林、城市公园,逛逛宋朝的夜市!

听风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如果说唐朝缔造了非凡的文明,那么宋朝则是开创了繁华的盛世。城市形态的转变是这一切的根本,坊市制的打破、夜禁的松懈成为强大的契机。宋代经济繁荣拜宽容的市场和朝廷所赐。

城防、栅栏等设施给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些体系的发达则意味着城市的疏离感。宋代在设城防的地方设置了商税机构,你便知道对于朝廷而言什么是重要的。

不要武装要交税!可它并没有陷落在钱眼里——从对乞丐的态度可以看出。一度认为现代城市才会设置流浪人员收容所这样的慈善机构,没想到在宋朝这样的机构不仅有,且已经相对成熟。

看来城市流民古已有之,洪七公的丐帮也不仅仅是小说桥段!

时至今日,考察一个城市依旧从它的公共设施入手。前几年北京暴雨下水道堵塞一度上了微博头条,与之对比的是日本下水道体系。

一场暴雨是对一个城市的考验。一场大火对宋朝的城市来说,似乎已经谈不上是严峻的考验,他们有专业的消防队以及当时最高端的硬件设施,值得称颂。

对古人来说,治水也是一项浩大工程。纵横交错的水道对古人来说是天险,也是恩泽。我曾去过都江堰领略水利工程,今天我们有先进的现代技术,当初凭借的不过是对天时地利的研究与冒险。

看宋朝人不仅治水,还有集中供水和“自来水系统”,真是惊煞现代人。古今人之需求何所似!

再看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具备这一切这少说明宋人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精神文明建设,好比我们今天时兴的各类文艺活动。

瓦舍勾栏兴起,小市民的市井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看内容比咱们现在街边的店更加多样化一些。

市中心的店铺无非就是吃吃喝喝买买买;宋朝人看得了相扑,玩得了覆射,听得了说书;现场题咏不是问题,想放空就找说经;有唱赚有影戏;比我们现在见到的庙会还精彩!

再者皇家园林择日开放,庙堂与百姓同乐,这是一个精神自由身体也有机会自由的时代。宋朝城市公园兴起,可惜我们看不到那个时代的城市公园是怎样的场景。

宋仁宗时代苏舜钦因缘际会在苏州所建的沧浪亭不知本来面目为何,是否有那是时髦的“城市公园”风貌?

编辑:晓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