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无完人,懂得包容父母才是孝道

 悦读读书 2020-08-04

领读者:樗栎居主人

9月共读

仁是信仰之爱

翻遍《论语》,我们也找不到孔子关于人性的论断,他既没有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没有说“人之初,性本恶”。

孔子讲仁崇礼,讲世俗,讲道德,讲关系,讲相处,讲作为;孔子的仁是普世的关爱,是对世俗利益的理性的爱,也是信仰之爱。道德存于心中,如火种温暖明亮亦如康德仰望之星空,令人敬畏,给人支撑,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孤单呢,必“有朋自远方来”相伴的。

充满温情的孝道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人都会犯错误,我们的父母也一样。儒家倡导知错就改,更倡导孝道,但是,孔子不讲愚孝。

对于父母的错误,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但是,劝谏要讲究策略,态度要温和,说话要婉转。孝道的本质是人伦间的和睦,如果不和睦就违反了礼,所以,与父母相处中最难的是“色难”,也就是态度和策略的问题。

如果父母不接受你的劝告,还执意认为自己是对的。你也要恭敬,尊敬他们,不可以跟他闹翻脸。要多次劝谏。如果父母真的是屡谏不从,甚至对你怒斥、打骂,怎么办?虽然心中委屈、忧愁,但不能怨恨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代交通不便,讯息不畅。儒家崇尚孝道,不远游,一是可以减轻父母对子女的担忧;二是万一有事,父母也可以托人捎信,让子女及时赶回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句话似乎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当真如此吗?

我读《论语》总觉得这是本柔然的书,孔子是位可爱的老头。孔子一生坎坷,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三十岁之后开始远游,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累计长达十四年之久。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句话是孔子说给自己的。

孔子是位有血有肉的导师,《论语》是部充满温情的书。

书友精彩打卡

深蓝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子怀惠。”

人类是群居动物。这么多人在一起生活,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呢?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不择手段,纵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好处,但大家都不遵守规则、道德败坏,这样的好处也不会长久,也不会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样整个社会才能进步,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有利就做,无利就不做。这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显得无知而愚蠢。与人相处时,千万不能斤斤计较,能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帮助别人。

我听很多老人都跟我说“行善积德”的道理是千真万确的。通俗一点来说,一个人忠厚大度,乐于助人,别人就乐意与你交往,遇到事时别人也自然会出手相助,这样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文艺一点来讲,做事不以是否对自己有益为标准,而以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去做,以“义”为标准,这样的人,说出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向这个社会传递正能量,都是在利人利己。

amanda

里仁篇通篇说仁,仁是孔子学说中至高无上的道德,而不仅仅要有德有礼,孔子评论他的几个学生各有所长,十分优秀,却不敢用仁字来评论,可见其标准之高。

见贤思齐一则,很有意思,看到贤良的人,思进取,与之看齐,能受益,看到不贤的人,不嘲笑不鄙夷,进而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缺点,也能受益,不管见到什么人,都能使自己成长,真是全方位精进!

公治长第一则,说孔子选婿,前半句入狱之说,应该还有渊源典故,不敢断章取义,后半句却是完整完美的,说这个人,邦有道不废,是因为有学识有才华,而邦无道免于刑戮,则说明他能谨言慎行,一个人又有能耐又低调谨慎,前途不可限量啊。

海山

《里仁篇第四》,“仁”是本书最核心的概念,夫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定义,却一直教导我们如何修身,如何接近“仁”。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夫子眼中,居于仁者之地是大智慧,人间即天堂。对应“德不孤必有邻”。

2、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观察一个人,从他的缺点入手,因为优点是共性,缺点是个性。犹如托尔斯泰言家庭之幸福与不幸福。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没有别的解释,就是字面的意思。对生死的看法,是儒家与宗教最大之不同。生命有烦恼,夫子要我们积极面对,去追寻“道”从而不畏生死。试图超越生死,寄托死后的天堂或者修来世,关注点不在此生此世者,才会有无穷无尽难于解脱的烦恼。

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夫子强调内在的修养,于公可有所为,于私可得知己。

5、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注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当代社会,忠恕之道于我等庸庸碌碌之普罗大众而言,本来这是为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可外有工作之压力山大,内有家庭之细碎繁杂,能否做到不忘初心而行事,推己及人以待人,这是很有实际指导意义一句话。

6、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连三则,都是谈论“孝”,夫子的时代,交通和通讯的手段跟今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新时代的亲子关系已经迥然不同,可“孝”的内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几千年过去,世间对我们最好的人始终是父母。

夏天的树

“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曾经不相信这句话。就像不相信有人无私到功名利禄都不要,因为毕竟这些世俗的浊物,是妻儿的温饱,是父母的保障,甚至可以是救命的药。直到教师节看了厦门六中室内合唱团指导高至凡的故事。我去搜了孩子们的合唱专辑。那纯净的声音一直唱到心里去。

我不敢去搜孩子们为了缅怀高老师特意录制的《因为你》,因为太难过了。这一次我相信了,因为我理解了。他连评奖评职称的表格都不肯填。这并不是先人后己的道德,也不是因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偏激。而是一个追求自己使命的人,追求心中终极之道的人,是顾不上这些的。这就是真的天才吧。

天才并不是几岁会背多少诗、几岁学完中学课程。那只是超前。有些少年班的孩子长大后,虽然也晋身精英阶层,但是对社会的贡献还是让人失望。这不奇怪。因为我们对少年班的期望值是天才,而少年班选拔的只是超前一些的儿童。

天才是有使命的,他们来到世间是为了创造奇迹的。他们的使命,就是他们心中的道。他们全部生命,就是为了这一个目的。为了追寻心中的目标,连生命都无足轻重。世间的一切又何足牵挂。

我在想,会写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神坛上的孔子,被固定为一个盛装老者的形象。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他是一个有热血的人,是一个感情澎湃的人,还是一个有感召力的人。他也不是一出生就七十三岁。

我在想,孔子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姿态。我觉得在场的人,都会深深感受到那种震撼。

彬彬

领读者问:

1.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选择,只是每个人选择的原则,目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你怎么认为的?

每个人选择的原则,目的不同,方式是不同的。但确定我的选择并实施前,我会先问自己一句:“这是真的吗?这真是我心的选择吗?这个选择是利我也利他,让我们能互相滋养的选择吗?”。

2.其实,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一章所说的事情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也是经常发生的,尤其在对于第三代的教育问题上更为突出,说说你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怎样处理吧?

感觉父母越是年纪大了,越是想抓住,无论是物品,还是金钱,还是周围人的注意力,和关心。之前感觉很烦,什么事父母都参与,从婆媳关系,到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与弟弟,弟妹的关系,还有时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事无巨细的参与和控制。

现在仍然还会出现烦的状态。但现在开始注意(1)时刻提醒自己的身份,作为女儿的身份。(2)试着看父母语言和行为背后的爱意。(3)与父母沟通的,分享出具体事情我处理时的方法,让他们看见我的能力,进而减轻忧虑。(4)鼓励父母看见自己的长处,看见自己是有价值的,进而不在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事上。(5)沟通时注重语言和行动的结合。

 相关文章

孔子不是耶稣,《论语》更不是《圣经》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