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每到一个地方就打听人家的政治事,孔子是想做官吗?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孔子学生子禽和子贡之间的精彩对话,从中弄清世人对孔子的误解。 【孔子想做官?】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贡的袖子,把他拉到门边,避开了老师孔子的视线,然后压低嗓门轻轻的问道:“喂!子贡!我问你,我们这位老师,到了每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这些国家富强起来?”这一幕就比较滑稽了,作为孔子的学生,子禽对于孔子的做法有些不理解,还有所怀疑,不敢当面请教老师,只能偷偷地问自己的同门子贡。 对于孔子的怀疑,他的学生有,现代人的怀疑更大。认为孔子是想做官的,但是他的思想理论不被各路诸侯接受,无法谋到职位从政,是郁郁不得志的人生。那么孔子真是这么想的吗?让我们看看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是怎么回答的,同时这个回答也是给现代人对孔子怀疑的一个解释。 【孔子为什么打听人家政治的事】 《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打听一个地方的政治事,就是为了了解这个地方的文教思想。孔子一生的追求,都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因为孔子早已经看透了,非常了解人情世故。当一个国君,治理一个国家,充其量太平几十年,过后还会走向衰败、混乱。如果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把文化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千秋万代教化人民,这个才是伟大不朽的事业,才是真正对人民有益的真正事业。 【孔子的素描——温、良、恭、俭、让】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没有直接回答子禽,只是回答了孔子的追求是温、良、恭、俭、让的修养,孔子的追求和一般人求官、求名、求利的做法是两样的。这也是侧面批评了子禽对老师的怀疑,老师追求的是高尚的修养,怎么能拿一般人的思维去揣测老师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温、良、恭、俭、让的含义】 1.温 《经解》篇:“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温的修养来源于《诗》,无论地位高低,待人都能和蔼可亲,温和不粗暴,这就是温。和风细雨不须归,让人感觉到舒服自然。 2.良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教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此中良不光是要追求本性的善良,还要追求变好,所谓优良的良,力争上游。 3.恭 恭是恭敬,尊重他人,不光外在恭敬,内心上也要真正尊重他人,能做到表里如一。上面是对待他人,下面这层含义是对待自己。自己要严肃庄重,不能给人带来轻浮之感,“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俭 俭,节俭,不浪费。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生产的多,消费的少;生产的勤奋,消费的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中国现代社会跟随西方的价值观,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入不敷出。导致了很多人的财富积累不起来,最终沦为金钱贷款的奴隶。 5.让 “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道家所谓的“功成身退而弗居”,不居功自傲,只追求奉献,不追求收获,无私的奉献。但是儒家知道人性的弱点,普通人是做不到完全的无私,不可能人人都是活雷锋,儒家提倡有限的自私,自己拥有了以后,还能去帮助别人,这样就很不错了。 所以,儒家的“让”也不是完全的不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之争不是窝囊,像射箭比赛中那样,尊重规则,保持礼貌。就跟现代奥运精神提倡的一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最重要的发扬出体育精神,高尚的人文精神。 所以,这才是孔子的的真正追求和修养,如果用现代人眼光看孔子、读《论语》,南辕北辙。 文章内容参照南怀瑾《论语别裁》,属于个人读书感悟,才疏学浅难免谬误,敬请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