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天王俑】 唐/高118厘米宽50厘米 天王俑头戴鸟形束发箍,蹙眉,怒目,张嘴,斜视前方。右手叉腰,左臂抬起握拳。身着铠甲战袍,龙首护膊,腰部系带,足蹬长筒紧靴。右腿直立,左腿弯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卧在怪石形座上。通体施以黄、绿、白三色低温铅釉,釉面光亮。 天王俑是唐代贵族墓随葬冥器中常见的器物,其形象被塑造的威武凶猛,常与镇墓兽一起被放进墓里。人们希望它们能驱邪压魔,守护死者的灵魂不受侵扰。 【三彩胡人背猴骑驼俑】 唐/高74厘米长54厘米 骆驼双峰,昂首引颈,作嘶鸣状。四腿肌肉发达,强劲有力,四足前后错落,似欲起步前行。背上骑一人,头戴幞头,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着胡服,脚蹬长靴,手扶前驼峰,肩负一抬头张望的猴。从所塑造人物深目多须的特征来看,应为西域康国人形象。通体施黄、绿、白三色低温铅釉。 唐代中外交流频繁,西域各国商人通过丝绸之路纷纷来华经商,据史书记载,西域康国人擅于经商。这件胡人背猴骑驼俑塑造的正是盛唐时西域康国人来华经商、骑着骆驼穿越茫茫沙漠时为了解闷儿而携猴的情景。物像刻画生动,采彩清丽而不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我国雕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三彩马】 唐/高76.5厘米 马两耳竖起,双目圆睁,张嘴作嘶鸣状。其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靴带,背上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前腿直立,后腿微屈,站立于托板之上。通体施黄、绿、白三色低温铅釉。 马是唐三彩中常见的雕塑题材之一,塑造的形象都非常成功。其共同特点是:头小,颈长,膘肥体壮,骨肉匀称,双目炯炯有神。唐三彩中出现众多马的形象,与唐人对马的喜爱有密切关系。马在唐王朝“创基立业”“抵御外侮”的战争中,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626~649年在位)就很喜爱马,且重视养马人。正是由于唐人的喜爱,唐代才出现很多有关马的诗文、陶瓷、石刻等。唐代绘画中马的形象也很多,而且画得非常精细。曹霸及其弟子韩幹即是画马能手。 【三彩烛台】 唐/高29.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2厘米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边的承盘小,下边的承盘大,中间连以起弦擎柱。圈足较高且外撇。上盘中心置管形插座。通体施蓝、黄、绿、白釉。圈足内素胎无釉。 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是从西汉以来的低温铅釉陶器演变而成。唐代三彩釉陶上的釉色以黄、绿、白三色最为多见,此件三彩烛台上大面积使用蓝色釉颇为少见。唐三彩作为陪葬用的冥器,多以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物为蓝本制作而成,这件三彩烛台向我们展示了唐代烛台的样式之一。 【三彩盖罐】 唐/高23.5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12.8厘米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下承以饼形实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罐口及颈部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线组成的菱形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花瓣纹饰。 此件唐三彩盖罐,造型饱满,釉彩鲜明亮丽,纹饰系模仿唐代流行的蜡缬染织物上的纹样,给人以优美绚丽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