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贴:搞电影修复的人具体在做什么?

 四味毒叔 2020-08-04


“电影修复”其实和在故宫修文物类似,就是还原被修复者本身的样貌,基本上不存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修旧如旧。

那故事一样,主角也没有变的电影只是为了去除噪点,让其变得更清晰,就要拿去修复么?

事情并没有你想的这么简单。

电影修复的目的要从电影最初的载体开始讲起。

之前的电影被保存在胶片里,而胶片是一种易燃的材质。

无论是《天堂电影院》和《无耻混蛋》你都见过胶片燃烧的速度,所以将电影从胶片上转移到更安全、稳定的介质上,是电影修复这件事存在的必要性。

这不是杞人忧天,在1909年曾放映过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丰泰照相馆就遭遇过一场大火,很多老电影胶片付之一炬。

除此之外,胶片还是一种娇贵的东西,存放时间长了会出现霉斑,放映时的不留神会让其出现划痕、闪烁等种种问题,很多地方都为存放胶片建立了恒温的特定空间。

但这种只能保证存放,无法控制放映中出现的问题。电影不可能一直躺在资料馆里,它的价值体现在让更多人看到。

保存这个价值的方法就是电影修复。

这么娇贵的东西,光是清理就很讲究,当然不能直接用布擦,目前主流手段是用超声波水洗来清洗表面污渍,然后再将保存完整的胶片上的图像数字化,扫到电脑里。

而那些保存不完整的就要下狠功夫,基本上修复电影比拍电影还要难。

目前地球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修复机构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工作室。

在胶片修复上,只有少数是能靠电脑自动修复的,而其他大量需要人工修复的地方,都是要一帧帧的去调整。

电影是一秒24帧的艺术,电影修复是一帧一帧的技术。

假设我们看电影时看到有一个黑斑出现在屏幕上,闪烁了3秒,他们的工作量就是3×24。

这样算下来,一部90分钟左右的影片,约有12万—14万帧画面。

通常情况下,每人每天能够修复6000—8000帧,大概是4—5分钟的片段。

遇到修复难度大的片子,每人每天只能修复几百帧,大约20—30秒。

在这个过程当中,“修”和“复”是要分开的。

修的过程中噪点是最大的难题,我们现在的分辨率要比之前高很多,而噪点和分辨率是成正比的,分辨率提高之后,噪点就更加明显,而且这是整部片子都需要攻克的难题。

那么在正片降噪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修复人员来回反复的调试,还需要实地放映去看在大银幕上的呈现效果。

一些影片需要达到现在的4K分辨率,那就需要将分辨率提到4096x2160,885万像素。

之前,好点的电影有蓝光版,大概是1920×1080,在早一些的时候可能只有720×480,这个工作目前国内只有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上海电影技术厂可以做到。

而这种待遇也只对能称为经典电影开放,所以当你看到某些地方放映4K修复版的某部电影,不用问,那买票就对了!铁定是艺术和商业兼顾的佳片!

其他修的内容就是胶片上的尘埃、划痕、胶印、霉斑、油渍等多种痕迹。

转到“复”的部分,就是我们开始提到的修旧如旧。

因为胶片放置时间长,会出现脱色的部分,而直接添加颜色会让新添颜色与旧颜色之间有明显差异,就需要再进一步进行图像优化。

不仅画面如此,声音也需要经过一轮修复,将原片中的声音从拷贝或磁底上通过声音记录仪抓取成数字格式的文件,在通过音频软件修复设备对声音降噪和还原。

经过这样处理的声音虽然变得清晰,但在修复后和视频合成时,会出现音画分离的效果。

毕竟声音和画面都经过了修复,难免有一些地方对不上,或多或少的声画补齐也是必须要做的。

要是再遇上主打音乐或歌舞的片子,那在声音的处理上就更加繁琐。

尤其是一些电影采用同期声录音,且画面中有收音机或留声机之类的音频出现,那声音的修复还要顾及到当时留声机的音质问题。

就像之前有一部电影,几个人在家里看电视,那对于画面的修复就还要照顾到片中的电视画面质量是否符合当时情景,相当细致。

但有些工作则不是修复人员来完成的,就像今年修复上映的《海上花》。

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知道它的颜色和光线是极具特色的,而且侯孝贤导演当时为了在影像上还原那个时代的感觉下了不少功夫。

所以《海上花》的调色修复是移到台北由导演侯孝贤和电影的摄影指导李屏宾共同完成的。

怪不得上映时一票难求!

而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李少红、田壮壮等导演,都在修复过程中给过一些意见,以及当时拍摄时的想法和要求,为的就是原汁原味~

和很多手艺一样,修复其实也面临着继承者少的问题。

相传在西南临潼,有一只修复团队,是从资料馆建立以来就一直传承下来的物理修复团队。

这些人很多都是和胶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现在还有年轻人被教授,一代一代。

但不是所有地方都后继有人,很多修复团队出现了严重的年龄断层,普遍年龄偏高。

针对这个问题,有些地方甚至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电影修复,像初期的简单修理它们是可以应对的。

让这项技术能得以发展的是声音方面的修复,在资料馆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研发的“历史影音资料馆音频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课题,能运用神经网络技术,将老片中遗失的声音找回来。

虽然成功率目前只有百分之五十,且修复的声音欠缺一些情感,但以后会逐渐细化声音中的情绪,按照情感分类之后让机器去学习。

归根到底,修复之后的电影更多的是体现“情怀”而不是为了去制造“爆款”,和文物修复一样,他们是需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种介质能让电影永远保存下来,可推断的最高保存年限为1250年。

在我们感叹今天的科技水平时,我们却始终找不到一种方法让喜欢的东西永久保留。

这可能就是时间的力量,而总有一群人在日以继夜的对抗着时间的力量,去除时间的划痕。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