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我的小学生活(上)//作者:奇迹 诵读:紫烟

 又见酸枣人生 2020-08-05


回忆我的小学生活(上)

 作者: 奇迹  诵读:紫烟

  编辑:云影


      

我生长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多子女的农村家庭。那时候农村是没有幼儿园一说的,大人们为了养活一家,不得不早出晚归地去大集体出工挣工分,干一整天,一个工只值几分钱,因为家里吃闲饭的嘴太多,年年家里都是集体超支户。要说有点像过幼儿园生活,那就是每周末那天。

那个时候,星期一到星期六,哥哥姐姐们都要去上课,留下大院子里未到入学年龄的我们,成了留守儿童,这六天是自由活动的长假期,周末则是哥哥姐姐们充当小老师,轮番表演的日子。土墙作黑板,沙地当写字本,如果能得到粒他们手中烟头般大小的粉笔头,那是当时的最高奖励,是会用青霉素小药瓶瓶儿装好,精心保管的。

那时候九月一号前不满七岁,是休想报名上学的。我的生日恰巧就在十月,报名就成了个大难题,当年报吧生日小报不上,隔年报吧又大多了。好在那个年代,派出所管户籍的也有求于搞供销的,物质极度匮乏,什么东西都是凭票供应。恰逢那年那个户籍警小倌老婆生孩子,急须大量红糖补身子,就求父亲在供销社多帮他搞几张供应票,父亲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摆了下心中难事。不料说者有意,听者也有心,响鼓果然不用重锤,第二天他就来授意父亲,户籍档案可以重写份换掉原来的。因那时没有电脑网络,没那么多麻烦事,啥证都用笔写,根本没机打。因为我一句“喜欢长大当解放军”,于是8月1号生日就伴我一生。

我的启蒙校离家很远,在一处半山腰上。我家又在两镇接壤边界上住,每天要走近六七里山路田坝才能到学校。那时手表只有当官的和城里人有,农村掌握早上时间就靠鸡叫和有线广播站开台的那曲“东方红,太阳升……”小孩子又多有懒床的陋习,特别是冬天,每天早晨都要妈妈喊几遍才慢慢起来吃早饭,我们院里几个孩子几乎成了学校的迟到承包户。

好在从一到五年级,都遇到些好老师,他们对迟到的学生惩罚,不是抄写背诵课文,就是写十篇美术字。他们也在讲台批改学生作业,陪我们一起熬夜。

那时每个孩子都有盏“长江”或“英雄”牌墨水玻璃瓶,插根牙膏皮卷成的筒筒(那阵牙膏是薄铝皮包装),再穿一根粗棉线作芯子,就做成煤油灯。那阵是没电用的,放电影都只有靠发电机。一到冬天,还可以用干桐籽串成糖葫芦一样的串串来当灯点,就是烟有点大。有位住校的老师有时还会给我们罚写的孩子煮饭吃。

住校的杨老师是小学校长,他喉结处有块大疤,据传是因为他有次扫垃圾,不小心把伟人像当废纸扫了,而且还在垃圾堆点火烧了,但没烧完,被人当成证据拿给小闯将造反派们,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抓去批斗,老师受不了折磨和侮辱,趁看管空档自杀了,幸好被好心老师即时发现,送医抢救过来,从此便落下这疤。

杨老师管打钟,说钟也不像,实际是一块耕地用坏了的大铧铁。杨老师就是学校的“掌墨师”,一天的工作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杨老师给我们煮饭时,多煮腊肉稀饭,一锅饭,就一两小块腊肉,但很香,外加几片莴笋叶和红苕干。这也惯坏了我们,有时还故意商量着去迟到,就是想多陪陪老师,好讨吃的,次数多了也怪不好意思的。晚很了,他还会提盏马灯,把我们离校最远的几个送到家门口。

我们那阵都是背斜挎书包,自己家里妈妈手工做的大布兜,背五颜六色的都有,两根长背带,也有背红卫兵那种浅黄色军挎的,那都是家里大人有点背景的孩子才有。

那时候书不多,乡下就以语文和算术为主。语文拼音,识字跟现在差不多,不同的是还教毛笔字。要背一些毛笔字基本写法:“欲竖先横,欲横先竖,欲右先左,欲左先右……”

书包还要背写毛笔字用的墨盘。打烂了的碗底子就是个好墨盘;在没有好毛笔时,未开开的灯笼花凉干,套一节小竹子就可以代替毛笔,小竹筒还有别的大用处。那阵大人对使用铅笔卡得很严,非要写到不能再握手,才允许买新的,必须节约用,当短到无法握手了,这小竹筒就会派上用场,甚至最后那点,都要破开,取出铅芯用纸一卷,套在小竹节中用完。

学算术用的小棍是自己做的,芦苇花杆杆轻巧好带,就是易折断,黄荆树条经用牢实,就是较重,各有优缺点。有时还用杏仁,桃仁,石子代替数数,这些农村多的是。不同的是那阵算术课还有珠算,每天都要外加背把小算盘上,有时顽皮还拿他来当多轮货车开,运送书包。学会了不少关于算盘的知识。“长长方方一座城,里边住着几万人;噼噼啪啪在打仗,就是不见打出城”。“一家分两院,多的反比少的少,少的反比多的多”这些谜语谜底都是算盘,那上方两颗子虽少,却一颗珠子能抵五,下方虽有四颗之多,但加起来都不及五大。还学会了“九上四去五进一(5+9),四退一还六(10一4),三下五去二(2+3)……”等等珠算口诀,还有啥“一盘清,三盘清,七盘清,九盘清;或是从一加到一百”等等珠算游戏。有时还搞比赛,比谁打得又熟练又准确。

算盘也是那时供销社、银行、会计等行业职工的必备技能,必须熟练。可谓是中国第五大发明,还成了那个年代聪明人和招财进宝的代名词,说他是“金算盘,铁算盘”,这人一定是生活中的一把好手,很会精打细算;家有小娃娃,满周岁还兴“抓周”,摆各种各样的东西,看他先抓到什么,长大就是哪类人材,其中摆算盘是必需之物,一旦被抓中,这孩子就是大富大贵的发财命。那阵在许多地方都用这个算帐,就是信用社存钱算帐都用这个,现在的计算器每秒内部计算上万次,大大提高了精准度,早把算盘淘汰了。不好的是,计算器使人脑也慢慢变懒了。但现在有的行业中,计算器还是不及算盘实用的;宁肯多出工资,也要专招会打算盘的主。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奇迹:本名蒋志平,四川绵阳人,喜欢读读写写,行行摄摄。


诵者简介

紫烟,来自幅员辽阔的北方,小学语文教师,黑龙江人,黑龙江省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为人性格开朗,正直善良。平常生活中以朗诵为主,用声音传递真情,用朗读渲染人生。


来稿请以 标题+正文+作者照片+作者简介 形式发送 (缺一将不予安排编辑和发表)。一周未答复自行处理。投稿前作者必须关注平台,义务分享平台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