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氧谷副谷主学拳记[2]

 winriman 2020-08-05

【绿氧谷副谷主学拳记20200802 星期天】近日多雨。昨晚至今晨,雨未停。我5时半即醒,看来经过一周晨练,我的生物钟已调整到位。雨声淅沥,世界清凉,醒了就睡不着了,感觉身心俱松弛。

尚书师兄下通知:今天不统一安排活动了。张老师亦在群里发声,请大家在家复习自修。

7时后,雨势渐小。微信张老师,问他可否雨停之后给我开个“小灶”,同时诱之以中午美酒加海鲜。张老师极率性,慨然应允。

马上约了步师兄,请他开车速来小区,接我们去了体育中心。择静便清凉处,我和步师兄开始分享张老师的“小灶”。从预备和起势开始,直到第17式“提手上势”,张老师不厌其烦,带着我俩打了十多遍。前几遍,只打,不说话;后来逐个动作进行解析、点拨和纠正。两个小时倏忽而过。

刚开始练的时候,因为近日生物钟调整、休息不大好,我感觉有点头胀。待活动片刻,出了些汗之后,忽然感觉神清气爽,通体舒泰,甚至有些亢奋感。我明白,这种感觉变化,既是谷主所赐,也是太极之功。心中的感激之情,遂如滔滔江水汹涌而来,或者就像昨晚的大雨,沛然而至、连绵不绝。

晚9时,在花架前复习了数遍,肢体僵硬、手脚不协调的感觉,有所减轻。

今天和张老师说了几点感受:

一是他所强调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混然合一、不可分割”,我以古医书中的“少阴补老阳”以及“阳在阴中则源泉不断”的观点,作了阐发补充,张老师以为然。

二是张老师对于初学者,说动作幅度可以大一些,甚至略有夸张也无妨,所谓'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但是不可作增减,时间长了动作幅度会慢慢自然收敛,以真正达到“架小势大”的要求。

我说这和学书法先写大字有相似处,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曾说“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解决的是笔法和结构问题,先写大字,再作小楷,比较好把握。

张老师基本认同此观点,进一步补充说:先写大字正楷,时间长了转写行书,一些带有弧度的行书笔划就好写了;就像太极拳打对了、打长了,一些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会自然生发出来一样。

三是我感觉截止到目前所学的前17式,开合的动作反复出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换连接和过渡性动作。

张老师说:你的感觉很对,武式太极拳一度称为'开合架',这次所学套路中,'开合'势就出现了25次。边说边从手机调出资料,你看: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畬先生在《五字诀》的《五日神聚》中对“开合”是这样阐述的:“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李亦畬先生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还指出:“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

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先生指出:“‘吸’即为周身气势的收小,为周身之劲的储存、聚蓄的‘蓄劲过程’;‘呼’即为周身气势的放大,为周身之劲的散放、聚发的‘发劲过程’。所谓‘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合即是收;开,即是放’。”

陈式太极拳理论大家陈鑫先生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术尽矣”。足见研究、弄懂、修习“开合”,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

谷主最后嘱咐,'开合'在内不在外,不是外形动作的事,我们初学知道个大概就行了。你的相当长的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先把套路按规矩学下来,反复把架子走好盘熟。

太极拳博大精深,文化积淀深厚。看来,此言不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