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东青”与鹰路考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20-08-05

海东青(见下图)作为辽、金、元三朝皇帝钟爱的猎禽,其名起源于契丹。王称在《东都事略·契丹附录》中记载:“女真有俊禽,曰海东青,俊异绝伦,一飞千里。延禧喜此禽善捕天鹅,命女真国人过海,诣深山穷谷搜取以献。”叶隆礼亦在《契丹国志》中写道,辽道宗“酷喜海东青,遣使征求,络绎于道”。

辽、金、元三朝帝王及贵族、将臣酷爱海东青。契丹皇帝的射猎习俗由来已久,他们搜求,豢养海东青,主要为的是猎取天鹅。天鹅在当时无疑属于极高级别的美食,到了元代,更是被写入专门的书籍中。海东青正是因为它有着捕猎天鹅的特殊技能,受到了北方民族的宠爱。辽代如有囚徒能够进献上品海东青不但可免罪,还能获得重赏,足见其珍贵程度。“女真”就是东方之鹰的意思,在女真人心目中,海东青是最崇高,最神圣的英雄。那么,所谓“海东青”究竟是哪种猛禽呢?近代经过多方考证,海东青应该是隼形目鹰科隼属中体型较大的种类---白隼。白隼,又称矛隼,王家骏先生在他的《世界禽鸟》中描述:“它翼长近四十厘米,体长为五十二至六十三厘米,体重为一千七百克上下。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隼类之一。体色大体为白色而具矛型斑纹。它的眼周、嘴基、跗蹠及脚趾为黄色,嘴尖及爪为黑褐色,一双炯炯的眼睛发出凶猛的黑褐色光辉”。“矛隼广泛分布于北极苔藓地带,栖息在欧亚、北美的北部。除一部份在冬季略往南迁外,大多为北极地区永久居留种”。海东青即是白隼中在冬季略往南迁的那部分亚种(见题头图)。

海东青的产地,前后不一。辽金时期,在松花江下游的“五国”。由于极度搜捕,到了元代,其产地已向东北退至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为了索求海东青,自辽代开始,兴起了东北地区著名的驿路---鹰路。《契丹国志》说:“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而来,故名海东青。”而辽、金始,由于捺钵和畋猎的需要,海东青成为部族图腾、贡品之首。产自五国部的海东青,就是沿鹰路送往京师的,《辽史》“贡鹰道”所言即此,而《金史》“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叛辽,鹰路不通”,则是历史最早出现的“鹰路”名称的文字记载。

辽、金时期的鹰路共有两条:一条是西路,从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经长春州(今吉林省前郭县他虎城)至生女真和五国部头城越里吉(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条是南路,即上京或中京,经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信州(今吉林省怀德县秦家屯古城)、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宾州(今吉林省农安县靠山乡广元店古城),在今黑龙江省双城县花园屯古城渡涞流水、混同江到达五国头城越里吉。这是契丹与女真的传统道路,从道路历史上看,“鹰路”前半段,即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黄龙府,是渤海国“契丹道”向松漠腹地延伸部份。辽“鹰路”后半段,即黄龙府—五国部,则为渤海国“黑水道”。

元代,因为海东青产地退至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又开辟了沿松花江直抵黑龙江下游与库页岛的数千里漫长水上驿路。元代将称这一段为“狗站”。每到冬季,松花江、黑龙江封冻,生活在沿江两岸的赫哲人、费雅克人,则以狗爬犁、马爬犁为主要交通工具往来于这条冰雪之路。朝廷招抚所用的布帛、丝绸、粮米,以及奴儿干各卫所向朝廷所贡海东青、皮毛水产等物品,全部用狗拉爬犁运输,故有此称。

东北边地四季分明、夏短冬长的自然环境,赋予鹰路以水路、陆路、冰雪河床兼用的特色。松花江自由式曲流漫滩,造就了沿岸宽敞的河谷地,陆路畅通无阻;夏日行船,浮江而下;冬季冰冻三尺,江河被积雪覆盖,平坦如砥。世代生活在这里土著民族,习惯以马爬犁、狗爬犁作为交通工具,疾驰如飞,一日可行三百里,是中华古代交通和东北边塞风情的独特景观。辽、金、元时期,沿路均设鹰坊,负责安全保卫和接待服务。

   “鹰路”是女真人的家乡故道,半部辽、金史,就是在鹰路上演绎的,海东青也随之彪炳于史。鹰路也是北宋徽、钦二帝被掠往五国头城的北归路线。这条交通路线自辽代开辟以来,历经千年不衰,成为东北地区陆路交通的主干道。【本文原载于2017年5月《太阳岛邮声》第2期(总第4期)】

《太阳岛邮声》征集邮史类研究性稿件,欢迎广大集邮爱好者赐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