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芳,山东莱芜人,1970年生人,小说、散文等作品曾在《农民日报》《莱芜市报》《莱芜文艺界》等报刊杂志发表。 摊煎饼【原创】 ◎推磨压碾 农村的八零后们,干过推磨压碾这活儿的不多。九零后的宠儿们能见到石磨和碾的也不多。现在还想见到这些东西,那得进乡村博物馆了。 以前的庄稼人和我们小时候,干推磨压碾这活儿跟家常便饭一样,就像学生的必修课。因为那时没有磨面机,村镇上也没面粉厂,我们所吃的粮食都是用石磨或碾碾碎,然后再加工成熟食。娘那代人家庭人口多,得吃饭,除了吃青菜窝头就是地瓜面子煎饼和棒槌子面糊。把地瓜、棒槌子碾成面,不用碾就是用磨。 推磨压碾时,要么兄弟姐妹分着干,要么是那个忠厚老实的多干,溜奸耍滑的就干得少。兄弟姐妹骨肉亲情,多干少干也没啥,顶多吵两句,向娘告告状,娘说两句安慰话就好了。多咱也是那个忠厚老实的干得多。可她不是傻,而是内心宽厚,疼爱弟妹,宁可自己多干点,也不愿争吵。那时,兄弟姐妹围着磨盘转,是家家户户的风景,可干起来却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累死个人。 因为全靠人工,所以庄稼人的活儿总是干不完。农闲时家里有活,农忙时家里外头都有活,早起有活,晚归有活,大人干大人的活,小孩有小孩的活,但是小孩子往往趁大人不注意就溜之大吉了。 我能主动帮家里干活,是因为那一回娘病了,头疼晕眩,喝上药丸躺了一霎,就支撑着起来推磨,我说等好了再推不行吗?娘说不行,说泡好的糁子,不磨成糊子摊成煎饼,就会变臭,连猪都不吃。我于是套上棍子和娘一起推。坚持着磨完,娘又坐在鏊子前摊煎饼。爷从地里大汗淋漓地回来,灰头土脸,又渴又饿,匆匆吃完,又赶回地里。有活儿追着,也没空休息。 我在推磨时,如果作业是背诵,就一手拿着课本,一手往磨眼里添棒槌子粒,念上一句,推着磨,反复背几遍就记住了。棒槌子粒磨完了,课本也会背了,反而没觉得很累。 那时庄稼人家都兴喂猪,喂到二三百斤才出栏,它们一年要吃多少地瓜面?那劳动量可想而知。幸亏后来各村都有了磨面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化得到普及,磨和石碾都退居了。人们才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作为从艰苦劳动中走出来的人,我想,人们会很感念这个进步的时代。 ◎摊煎饼 从我记事起,煎饼就成为庄户人的主食了。记得自己还吃过地瓜面摊的煎饼。常记得娘坐在鏊子一边,用手在鏊子上滚地瓜面团,一圈又一圈,然后用摊煎饼专用的耙子刮几下,之后把它揭起来放在盖垫上。姨就坐在鏊子前边烧火。后来我也干过烧火的活儿,在星期天或者是放学后。再后来我的作业多了,娘不忍心占用我的时间,就把鏊子搬到地上,用柴草自己烧,自己摊。 玉米的产量高了以后,家家就光吃玉米面煎饼了,因为玉米特有的清香,又加上刚从地瓜面煎饼过度过来,才换掉口味,所以感觉那时的煎饼最好吃。 把玉米粒用簸箕簸净,放在石磨或碾上碾成糁子,然后倒在盆里用水泡上大半天,估摸泡透后,就放在石磨上推。一勺勺舀进磨眼里,一步步推着磨子转。细腻柔滑的玉米糊淌在磨盘上。磨完刮进盆里端到鏊子前,一边续柴草,一边摊煎饼。 娘从小时候就干活,没条件上学,打八岁起就学着摊煎饼,到十来岁时就已经摊得很好了。她们一大家子的饭食就有姥娘和娘干。再后来几个姨也开始干。冬春季节,煎饼糊子不发臭,头天磨好后,第二天可起个大早,点上油灯开始摊。劳力们也早早起床下地。连续摊一早晨,饭食时四五个劳力都回来一起吃,一个专人叠煎饼的供不上,一顿饭吃去多半盖垫子,摊一早晨只剩下薄薄的小半打。摊完这一回,就开始张罗下一回的煎饼糊子了。天长地久,娘练就了一手好煎饼活,她摊出的煎饼既薄又干松还软和,特好吃。 记得上初中时,冬季要住校。星期三下午回家一趟,从寨山和鼓山之间那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徒步十多里路。背上三天的饭——一包袱煎饼,一顿按三个算,也得二十四个。娘总怕不够吃,就多放上七八个,有时能吃掉,有时就剩回来,大部分就是煎饼嘎渣了,娘也舍不得扔,泡成煎饼汤吃了。不管农忙农闲,到星期三或星期天,娘总是先摊好煎饼,让我们每回都带新的,新煎饼有香味。农忙时地里的活儿紧,娘就开上电灯晚上摊。很多时候我半夜一觉醒来,娘还坐在那儿叠煎饼,困得她老打盹,把叠好的煎饼都放错了地。她非得干完不可,是因为天亮后,我和大弟弟每人要背一包袱煎饼去上学。娘生怕误了我们上学。打发我们拿上饭,又得开始磨面磨糊转磨道,然后再摊,因为家里也要吃。农忙时,夜里摊煎饼总打盹,冷不防手就滑落在滚烫的鏊子上,常烫得起泡。四五年后,大弟竟突然因病而故,我哭着问了二十几年:“怎么能忍心舍下一辈子含辛茹苦的娘?” 农村妇女都和娘一样勤劳艰苦。有一回李奶奶说,她那回摊煎饼没人看孩子,就用缠腿的宽布把孩子绑在背上。摊煎饼时一起一落,孩子从背上掉到鏊子上,滚烫的糊子烫坏了脸,当娘的内疚一辈子。 而今,人们都过上好日子了,吃食多起来,也不用再自己摊煎饼,想吃就能买来。写出以前那些真实的生活,是希望远离了繁重的劳动,而今自由、轻松的青少年们,能了解前辈人的真实生活。那些经历过艰苦劳动的人们,其中有你的娘、姥娘、曾祖母,而你是他们一脉相传的人,感知她们的过去,才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