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重,山东人,昌邑市作协会员,原《昌邑日报》编辑部主任,多篇文章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 原创 “袅袅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一首歌多么诗意的对人间烟火进行了诠释。 傍晚时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遥望着村庄里缕缕炊烟,袅袅娜娜的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升腾起来,整个村子笼罩在烟雾之中,朦朦胧胧的,如诗,如画,多么古朴美丽的乡村图景。 然而,本该如此的乡村,近几年炊烟袅袅的场景鲜见了。农人们依然是一日三餐,依旧是炒菜做饭,可拉着咕哒咕哒的风箱、烧着柴草做饭的生活几近结束,电器和煤气的运用,让农村生活现代了,自然也就少了炊烟升起,农村便缺了“山村炊烟映朝阳”的生动画面! 柴草,炊烟,千百年来农民一直与之相伴,柴草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有柴无米断炊,有米无柴照样不能吃饭,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人们把柴草看得与粮食一样的重要,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的意义正在于此。 记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粮食产量较低,柴草自然稀缺。正应了那句老话,“粮多草不缺,粮少草无着”,人们视草如命也就很自然了。大人下地干活都要带着镰刀、草筐,休息时不顾着休息,收工后不顾着回家,到沟坡上、荒地里割草,割满筐后背回家,均匀地晾晒在院子里或房前屋后的空闲处,为了让草干得快一些,好腾出地方继续晒草,还要时常用铁叉或木叉翻一翻,让草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遇到阴雨天,要把草堆起来,用塑料布或者草苫子盖好,待天晴了、地不湿了再将草摊开来,直到草完全晒干后才可以烧火做饭,一时烧不了的就堆成草垛,以备冬春用。 小孩子也不闲着,下午放了学或者星期天常常三五成群,背着草筐,拿着镰刀到野外割草,以充实家里的草垛。 割草对于小孩子来说,既是力气活,又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小孩子没有技巧,不小心会被镰刀割到手。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放学后,我和几位同学到坡里割草,刚割了不一会,当我左手握着一把草,右手拿着镰刀使劲往回割草时,镰刀碰在了一块砖头上,镰刀不仅自己受伤刃上碰了一个缺口,而且因为改变方向正好砍在了我的食指上,伤口足足有一厘米多,都看到骨头了,鲜血直流,那个疼就不用说了。同学们找来齐齐毛,揉碎了挤出汁来敷在伤口上为我止血。那一次,我比同学们少割了很多草,手指上却多了一道伤疤。 那时,衡量一个家庭日子过得好不好的标准,看看房前屋后的草垛就知道七二八,上顿烧了下顿做饭现对付的家庭,小日子肯定不行。因此,人们大都把囤积柴草看的很重,以免让人笑话。 生产队里能分的草不多,麦穰和玉米秸、豆秸留着喂牲口,能分的也就棉花柴、棉花叶和玉米砟子。棉花摘拾结束,生产队便根据各家人口多少,一垄一垄的分了,各家各户把棉花柴拔了运回家,晒干后垛起来烧火做饭。棉花柴在农村算作是最好的柴草了,烟小、火旺、耐烧,因此,平时不舍得烧,往往要等到蒸干粮和春节期间才用。棉花叶就是各家拔了棉花柴后,将落在地上的叶子用筢子搂起来当烧草,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棉花叶,在当时可也是备受人们青睐,因为到哪里也没有这么厚的草搂。 玉米砟子也是来之不易,生产队收了玉米后,将玉米秸离地尺八高处割断,运回队里作牲口饲料,剩下的砟子分给各家各户,人们用䦆头把砟子从地里刨出来,晾晒后再将砟子上的泥土打掉,运回家作为烧草。 由于生产队分的草不够烧,一年四季割草、搂草就成了人们业余劳动的重要内容,夏秋季节割草,冬春季节没有草割,人们就拖着竹筢子搂草,沟坡上、荒地里随处都有搂草人的身影。为了搂到更多的草,许多人家都买来一种齿较多较密的铁筢子,人们称作大筢,用秫秸做一个与簸箕状又比簸箕大得多的盛草的托子,拖着托子,拉着大筢,这样的搂草往往是草已被搂了多遍,都比较细碎了,可这样细碎的草人们也不嫌弃,因为碎草虽然不好烧,但却能烧熟饭,总比没得烧强。 我家也买了一个大筢,大筢较重,我拉起来有些吃力,父亲也从来不让我拉大筢搂草。记得父亲拉大筢搂草大都在冬天的早晨,天还不亮父亲就起床,说是趁着有霜雪草上筢。临出门,还总是嘱咐母亲,要我醒来后推着手推车到坡里去帮他推草。尽管每次挨着冻上坡都有些不情愿,但当把父亲的劳动成果装满推车,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是有些自豪。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暖了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好像一下子变得肥沃了,庄稼长势空前得好,粮食年年获得大丰收,草垛一下子变“胖”了。场院里、房前屋后一垛一垛的,除了喂牲口的还烧不了了,渐渐的不再有人割草搂草了,然而,袅袅炊烟依然是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蜂窝煤炉子在农村悄然兴起,除了蒸馒头,烧水、馏饭、炒菜用蜂窝煤炉子的多了,炊烟少了,但依然是袅袅不断。 到了九十年代,煤气灶进入了农村家庭,人们扛着煤气罐灌来煤气烧水、炒菜,这比蜂窝煤炉子方便多了,但人们还是不太舍得用,袅袅炊烟依旧。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机械化、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步入了新的时代。柴草已不再受青睐,不仅没有人割草搂草,就连自家地里的玉米秸等柴草也没人要了,夏收、秋收都用上了联合收割机,收割机踏着麦浪或高高的玉米秸过去,留下的只有粉碎了的当作肥料的秸秆。没有谁家还要运回玉米秸喂牲口,因为老黄牛都“下岗”了,家家户户用上了三轮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没有谁家还要刨玉米砟,因为家里已经不再烧火做饭,玉米砟都被旋耕机打在地里当作肥料,房前屋后不见了草堆,见到的是花草树木。 农民家家户户不再舍不得用煤气灶,电饭锅、电饭煲、电炒锅都齐全。村里出现了专门做馒头的专业户,用上了和面机、蒸馒头机;出现了擀饼专业户,专门从事烙饼工作,一家一户蒸馒头的少了,烧火做饭已渐行渐远,袅袅炊烟的风景成了人们的乡愁记忆。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