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作家||【照顾】◆李英华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李英华,女,开封市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河南睢县的一个小村庄。研究生学历,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在河南商报报社任过实习记者,现就职于河南一所示范性高中,曾在高中的校报上发表《种蒜》等多篇文章,作品见于《河南商报》《东南文艺》《齐鲁文学》等。本人酷爱文学,尤喜古体诗词,喜欢舞文弄墨,喜以文会友


照  顾【原创】

前段时间,我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历程,那是我这一生永难忘怀的记忆。

今年的三月四日晚上,我父亲进了老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次日凌晨,母亲才让我弟媳通知我,我一听到这一消息,吓坏了,也急坏了,立马请假回家,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来到父亲身旁。我在路上截了两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开口要价三、四百元,我身上的现金不够,再加上我经常乘坐的那辆车马上就到了,这时的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走来走去的,好不容易等到那辆车来了,我就迫不及待地上了车。

在车上,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祈求上天保佑父亲,让他快点脱离危险,快点好起来。车像平时一样的速度开到了开封,我因为心急,总感觉车比平时慢了许多。到家之后,拿上银行卡,马不停蹄,我先生立马开车送我回到了老家的医院——睢县新中医院,我父亲就在这家医院的14楼心内重症监护室里面。

到了医院,见到了母亲和弟弟,我很焦急地询问父亲的情况,母亲说,我父亲是因为肺部感染引起呼吸衰竭,继而引发了心衰,昨晚来医院时很是危险,不过现在已经稳定下来了,这是医生告诉她的。母亲叫我不要担心,我嘴上说不担心,是为了安慰母亲,其实心里面担心得要命。

父亲在重症监护室里面整整呆了十天。前七天插着胃管,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吃饭,只能往胃里面打那些流质食物,像面汤一类,主要还是医院配的营养餐。我父亲那七天是昏迷的,我一直提心吊胆的。母亲嘴上不说啥,其实我看得出来,她也是担心得要命。弟弟也是担心得很,只是他不表现出来而已。这期间,我经常和医生交流,询问父亲的病情,绝大部分医生都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也有极个别医生稍显得不耐烦,可能是我问得有点频繁的缘故吧。这期间,每天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才能见父亲一面。我刚开始的时候见了父亲,看着昏迷着的父亲,我很是难受,后来就不敢再去见父亲了。母亲也是怕难受不敢去见父亲,于是,我安慰母亲说,等父亲醒过来,就让她去见父亲。经常前去探望父亲的是弟弟,弟弟还给父亲剪剪指甲,擦擦脸,擦擦脚,弟弟是个很细心的人。

父亲在重症监护室的第八天,终于清醒过来了。医生告诉我,其实前七天的昏迷是用药所致,故意让父亲昏迷着,要不然他会很难受的。第八天,胃管拔了,父亲就清醒了,也能吃饭了。我,母亲,弟弟我们都很高兴。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在一天天地好转,在重症监护室的第十天的下午,父亲终于被推出来了,进了15楼的普通病房。我和母亲、弟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父亲虽然进了普通病房,但一天还要输好几瓶液,有一种药是需要四十八小时不停的,于是,我、母亲、弟弟我们三人在夜里就轮流值班。我特别心疼母亲,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本来是需要照顾的人,还要在医院和我们一起照料父亲,让她回家,她又不肯,实在没办法,只得让母亲也呆在医院。无独有偶,我们认识了一个老太太,比我母亲年龄还大,有八十岁了,也是和她的子女们呆在医院,照料她生病的同样是八十多岁的丈夫,真是老来伴啊!中国人是很含蓄的,不善于表达感情,特别是中国的老年人,但行动比语言更重要,行动能很好地说明一切,像我母亲、还有那位老太太在医院里照料生病的丈夫的行为确实很令人感动啊!

父亲住了二十多天院,终于出院了。我和弟弟把父母亲接到了开封,父亲需要好好调养一阵子了,母亲也需要照顾,我和弟弟义不容辞地担起了这份责任。

父亲这次住院,我感慨颇多。父母亲年纪大了,除了平时的悉心照顾外,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第一时间赶过去照顾父母,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在尽孝。但有一次,我在给父亲去药房取药时,当时天已晚,夜幕已经降临了,春天的夜晚还是充满了凉意的,取药的大概有十几个人的样子,其中一个人说,他是在替他们病房的一个老太太取药的,并且解释说,生病的这个老太太有五男二女,本来是好命,(在我们老家,认为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的命好,是有福之人)但是,只有一个女儿在照顾着老太太,其他的子女来一会儿就走了,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怎么忍心呢?!我听了也很是气愤,于是就说,老太太可以告对她不管不顾的子女们,像这样的不孝子女,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人说,老太太怎么忍心呢?!众人沉默不语,我心里也不是滋味,拿了药匆匆离去。老人把孩子拉扯大,是多么的不容易!作为子女的孝顺父母,照顾父母,尤其当父母老了,生病了,更应该对父母悉心照顾,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可惜的是,有的人能做到,而有些人偏偏做不到,也不知这些人的心能安否?非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痛断肝肠吗?!岂不晚哉!

第二个感慨,感慨现在的医学。现在的医学非常先进,能把一个个垂危的病人给治好了,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给我父亲治病的魏兵主任说,他曾经救治过一个十几天没有血压的病人,最后这个病人奇迹般地好了,自己走着从重症监护室里面出来了,让人感到很神奇。魏兵主任在我父亲病情好转之后,有一次查房时就给我父亲开玩笑,“老头,你跟阎王爷打了一架!”

第三个感慨,是医生们的辛苦和敬业。在病房里,有个老太太说,医生们很辛苦的,有时候晚上还不能休息,她说她亲眼见过有一天晚上魏医生不断地被病人家属请去,一晚上都没怎么合眼。我还亲耳听到有个被治好病的老太太对医生说的感激的话,老太太说,“张医生,谢谢你救了我的命!”我当时听了很是感动,这是我听过的最美,最温情的语言。

在这里,我也要感谢魏兵、魏彦启、李洪光、张红建等医生,感谢您们治好了我父亲,您们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谢谢您们!谢谢曾经医治过、照料过我父亲的所有医护人员!同时,也要感谢在我父亲生病期间关心和来探望的亲朋好友们,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切的!

齐鲁文学2018年度奖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