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文坛 | 交公粮,几代人难忘回忆 作者/杨俊武 主播/真如自在

 渭南文坛 2020-08-06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作者 杨俊武

读书使人明智



天麻麻黑的时候父亲就套好了牲口,架子车上装了满满五个麻袋的麦子,淡淡的清香溢出麻袋,混杂着泥土的气息,热气沿着麻袋往外直冒,那是每一粒饱含热情麦子的骚动,那是晒卖场上石碾子压过的细细响动,那是烈日下父亲洒下的汗水。父亲对待每一粒成熟的麦子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绳子捆了好几遍父亲还是不放心,害怕路上的颠簸而丢失粮食。屋前料槽里昨夜堆满的草料被老牛吃去了一大半,这些可都是些硬料,父亲拿出了轻易不舍得喂的家底子,只有在收拾庄稼地的关键时刻老牛才能享用的美食,可见交公粮对父亲的重要性。父亲同本家的几个叔叔不约而同从村子出发,等到东方鱼肚白的时候,牛车已经驶入县城,空旷的红旗街在冉冉升起的晨辉中顿时热闹了起来。



街道两边忙碌的生意人沿街点燃了的一路烟火,烧饼大叔摆弄着柴草燃起的炉灶,一把蒲扇不停地晃动,呛人的烟雾腾起一尺多高,烟熏火燎里伴随着几声咳嗽;凉皮阿婆将桌子慢慢铺开,错落有致的小凳子齐齐一溜儿码开,卖力的擦了又擦;油膏大婶手里快速的滚动着面团,沾着油的手指灵巧的来回旋转,适时的填上一勺配好的馅料,油膏的雏形立马展现;豆腐脑大嫂打开飘香的锅盖,浓浓的豆香沁人心鼻,几滴诱人的香油浮在碗里,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油条、豆浆、醪糟、甑糕......”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每一样都让人直流口水,就在我准备放开大吃一场的时候,一把去抓筷子的时候,梦醒了,哈喇子浸湿被子一大片,父亲放在炕边的抓挠被我当做筷子扔了老远。一睁眼,时间已从月亮爬过树梢窜到东方太阳大亮,或许是源于昨夜的兴奋吧,一骨碌爬起来时,炕上就剩下我一个人,阳光透过墙上的玻璃一缕缕格外的刺眼,揉搓着惺忪的睡眼,邋遢着破布鞋追了出去,门外空荡荡的,牛槽里被牛吃剩下半堆草料还在。我失望地坐在大门口哭了起来,想起昨夜里父亲承若的吃饱冰棍、肉夹馍、大肉包子、花生牛奶糖.....,想的都能流口水的约定,哭的就更卖力了。母亲从地里回来时,手里领着两个刚刚摘来半红不红的西红柿,被我一股脑摔在地上踩了个稀巴烂,平日里溺爱的柴狗绕在我周围摇着尾巴,舔着我的裤脚,被我一脚踢飞出去,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柴狗嗷、嗷、嗷地惨叫着迅速跑开,没有多远还时不时留恋地回望着我,远远的夹起尾巴。院子里漫步的母鸡也未能幸免,扇动着翅膀,扑愣愣飞了老远,整个院子被我折腾的鸡犬不宁。



“哼,大,说话不算数,就知道骗小孩子”,母亲无奈地由着我耍泼无赖,顺势在地上打滚,卷起的土沾满了衣服,母亲仍旧没有拉我起来的意思,连那条平日里跟我形影不离的柴狗也不搭理我,远远地偷窥。没人搭理的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独自回到了老屋。



粮站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溜排开交公粮的队伍浩浩荡荡挤满了诺大的粮站,架子车、手扶拖拉机、自行车……各种载粮的工具应有尽有,构成了一副熙熙攘攘的交粮锦图。不由让人联想到白居易这位香山居士笔下的夏收,“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妇女们提饭,孩子们前行后撵去送水到田里,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的一片丰收场景。



人群里时不时传出的吵闹声,混合着夏蝉的刺耳鸣叫,沸腾着,涌动着。人们最多的交流便是谁家今年亩产超过了1000斤,谁家麦田用了啥化肥,浇了几水地,父亲更是要从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一直聊到成熟都不累。我能想象到父亲得意的神态,这就是一个庄稼人最真实的写照。



一米、二米、三米,太阳将人影慢慢拉斜,人们在移动中享受着这份丰收的喜悦,时间在涌动的热浪里奔腾,余晖散尽每个人脸上都被染成金色暖暖的,直到一切都被这昏黄的路灯所代替,一路移动终于踏上检测台。一直兴奋的父亲却突然间木讷地看着身边的这五个麻袋,看着麦子一粒粒从麻袋里滚落至粮仓里,卷扬机嗡、嗡、嗡的嘶鸣声,腾起的翻转滚动的履带将父亲的希望一点点变成恋恋不舍,看着干瘪的麻袋,走下检测台。父亲领了丰粮补助款,装在母亲给他特殊缝制的贴身口袋里,跟丢魂似的,跟谁都没有说话走出了粮站。转身套上老牛朝着家的方向移动,已是星斗参天,红旗街恢复了夜晚的宁静,昏黄的灯光渐渐暗去,摊贩们散去的街道,纸屑、塑料袋、碳灰炉渣.....一片狼藉。父亲到家的时候我又睡着了,老牛尽情地享用着牛槽里剩余的草料,母亲收拾妥当农具,回到屋里看着父亲的失落,安慰着父亲……父亲还特意交代母亲,早上起床的时候烙上一碟我们最爱吃的葱花饼。



很多年过去了,每年麦子成熟的时刻,交公粮的情形总会在我的脑海里反复上映,这就是七八十年代的夏收之后,人们都要干的一件“大事---交公粮”。再次走过红旗的粮站,昔日的繁华褪去,丰粮的记忆却永驻在破败不堪的大门里,荒草长过了院墙,卷扬机的嘶鸣声似乎还在耳畔响起,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尘封了儿时那些快乐的记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种地纳粮历史沿着岁月的车辙一去不复返,农民不仅不用丰粮,而且国家种田也给补贴。长大后我渐渐读懂了父亲,一个庄稼人的眷恋和不舍,父亲每每感叹交公粮的那些日子,心中便会燃起青葱时代那满满的幸福。


作者简介

杨俊武,蒲城县作协会员。爱好现代自由诗、散文,作品见于《陕西农村报》《渭南日报》《健康报》《香落尘外公众平台》、《微蒲城》等,《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主播简介

真如自在,1975年出生,中学化学老师。爱好文学,喜欢朗诵。最近新晋《金土地文学之声》的主播。希望我的声音伴随大家度过一段美好时光,也衷心希望广大听众朋友们喜欢我。《渭南文坛》特约主播。

平台主编:闵盼龙
投稿微信:xiaolong5206
发布渠道: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