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晨夕若梦 本名:李艳波,辽宁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望月文学特约作家。2014年12月出版个人文集《听风追梦》。散文《拈笔泼墨,文字留香》荣获第二届“玉龙杯”艺术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散文类特别奖。并收录在《新视野:诗文精品选读》。散文诗《秋雨,秋思,秋韵》收录在《中国散文诗》2015年卷。作品散见于《望月文学》《长江诗歌》《铁岭日报》上。煮字为心,落笔凝香,这些快乐,这些感动,为心灵跳舞,为人生歌唱,以一颗平常心聆听花开的声音,收获了人生中一份暖暖的回忆,听风追梦,年华依然。
前几日是父亲六十六岁的生日,我和妹妹约定好,一起回到我们从小长大的老院子里为父亲祝寿。本打算把父母亲接进城里来,可他们不愿离开淳朴的村庄和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每次我们回家,都是父母亲最高兴的日子,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着花一样的笑容。
我们娘三个在厨房里忙碌,父亲在院子里的老梨树下支起了桌子,看着父亲清瘦的背影,让我回想起父亲一辈子的不易,父亲勤俭了一生,也辛劳了一生。
风轻轻拂过老梨树的枝叶,老梨树右边空旷的厂房在风中颤抖着,茂密的枝叶斜跨在房顶上,掩盖了老厂房的破败。穿过记忆的闸门,那些渐行渐远的往事,在我的记忆里逐渐地明朗了起来,突然间让我想起了父亲的加工厂。
当年那个泥土搭起的厂房已经塌了,只剩下几根漆黑的老房梁,孤独地守候着老院子。磨面机孤零零地站在厂房里,神情庄重,似乎在述说着曾经的辉煌。那“嗡嗡”的磨面声顺着老梨树的枝叶仿佛划过我的耳际,熟悉的声音在记忆里流转。这些锈迹斑斑的老物件,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们都是父亲的老伙计,父亲对它们充满了浓浓的感情,父亲不忍心卖掉它们,当年父亲拒绝了高价收购它们的买主。
我的父亲曾经是一位教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压迫和打击。只因一份板报,遭人陷害,被批斗游行,取消了公职,后来在村长的保释下才得以自由。没有了经济来源的父亲每日愁眉不展,在村长的帮忙下买下了这间粮食加工厂。卖家出价800元,在那个时期,这800元无异于是天文数字。吃饭都成问题,家里又哪有多余的钱买下偌大的厂房和机械。父亲思来想去,一咬牙,一跺脚,忍痛卖掉了家里正怀着猪崽的母猪,又厚着脸皮东家西家地去借钱,终于筹集够了买加工厂的钱。
为了这事,母亲一直对父亲有意见。花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不说,还欠下了一身的债,买下这些老旧的机械,要是挣不到钱,这日子可怎么过……母亲顾虑重重。其实,父亲又何尝不是,父亲要强了一辈子,为了能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父亲顶着压力不惜一切代价地去争取和努力。当拿到加工厂钥匙的那天,父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全家人能温饱的喜悦。
加工厂离我们家很远,加工厂附近是密集的居民区,机械在工作时发出的“嗡嗡”的声音影响附近村民的休息。大家颇有怨言,每次见到我父亲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念叨着。父亲默不作声,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父亲的头脑中冒出,父亲和母亲商议,要把加工厂搬到我们家的院子里。搬加工厂哪有那么容易,母亲摇了摇头,转身走进了厨房。只留下了一脸愁容的父亲坐在炕沿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着旱烟,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浓浓的烟雾蔓延在整个房间里,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把烟头狠狠地摔在地上说道:“活人还能让尿憋死,这厂房一定要搬。”搬加工厂就得先在自家的院子里建厂房,父亲和母亲合计,把厂房定在了院门外的老梨树旁。可手头没有钱,又如何建房子,父亲总有办法,利用工作外的时间去山里拉黄土,一车一车地拉回家,堆在院门口。等黄土拉够了,父亲找村里的老木匠,用木方做成了一个土坯模具。父亲要用土坯盖房,打土坯父亲是有经验的,爷爷是泥瓦匠,父亲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干过,我们家的老房子就是当年爷爷和父亲亲手盖起来的。
父亲把院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模具放在院子里,用铁锹把和好的胶泥摊在模具里,再用手把模具四周的胶泥摊平,然后拿起模具,一块完整的土坯就躺在那里了。烈日下,汗水挂满父亲的脸颊,可他是幸福的。看着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土坯站在院子里,父亲露出了他的牙花子,开心地笑了,那笑容好像九月的石榴一样的美丽。几日后,院子里的土坯在太阳的照射下晒干了,父亲把土坯垛在墙根下,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父亲做好了盖厂房的土坯。接着又伐掉了屋后的几棵老梧桐树,笔直的梧桐树是做房梁的好材料。一切准备就绪,父亲和母亲开始搭建厂房,挖地基,垒墙面,干得热火朝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秋收前终于把厂房盖好了。
父亲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把磨面机搬到了新厂房里。
老机械工作效率低,磨出的面粗糙。父亲凭借着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不服输的干劲,不怕苦,不怕累,深夜里研究攻克,又开始改良磨面机。夜深人静之际,别人都已经睡着了,只有父亲在煤油灯下查找资料,记笔记。经过多次的改良和实践,改良后的磨面机磨出的面更加的精细了,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随着磨面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父亲谦逊随和的性格,很多外村的村民赶着马车慕名而来,在院门外排起了长队。至此父亲的生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家的日子也渐渐的好了起来,父亲更加干劲十足了。
前来磨米、磨面的人多了,收入高了,只是父亲更加的劳累了。父亲没日没夜地在加工厂里劳作,有时竟然连饭都忘记吃,每次母亲都派我去加工厂里找父亲吃饭。推开厂房半掩着的木门,里面粉尘飞扬,机械的轰鸣声冲刺着我的耳膜,我看到父亲扛起一袋粮食,麻利地倒进了磨面机的粮斗里。他的身上、头上落满了白色的粉尘,穿梭在各个机台上。经年累月父亲衣服上粉尘再也洗不干净了,父亲穿着白色的、挂着面灰的衣服,走到哪里都成了一种标志。
八十年代初,村子里的电压不稳,镇里的农电局为了节约用电,经常会停电。父亲说:那叫控制用电。这下可苦了父亲,每当深夜来电的时候,睡得正香的父亲总要爬起来,去加工厂里开始他的工作。
那时我只有几岁大,不能体谅父亲的辛苦。我在暖暖的被窝里打着哈欠,翻身继续做我的美梦。母亲呵护父亲的身体,总是劝父亲不要太玩命,可排在加工厂里的粮食就是命令。父亲诚实守信,答应人家什么时候来取粮食,从不耽搁。父亲深知,并不富裕的村民正等着磨好的米、面下锅呢!
磨面机,是父亲挣钱的工具,更是父亲亲密无间的“老朋友”。每每在劳作之余,父亲都会把加工厂收拾得清爽利落。手拿一条抹布,站在机台上,在磨面机上擦来擦去,每个角落里都细心地打扫。父亲看它们的眼神是那么的慈祥,那样子比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爱惜,老机械在父亲的爱抚下,光滑如新,不沾一丝灰尘。
小时候,我经常在加工厂里跑来跑去,弄得满身满脸的面,曾经也因为疯跑着玩,把父亲磨好的面弄倒。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我知道,父亲心里装着他的加工厂,也同样装着他的妻儿。
加工厂里有一本厚厚的账本,是父亲用来记账的。账本里记录着赊账村民的每一笔款项,字迹清晰隽永、一目了然。每年年底,村民们卖了粮食,父亲就开始收帐了。可总有村民想赖账的,少给一部分加工费,父亲从来不说什么,当初买下加工厂时,村民们借了钱,父亲从心里感激。
父亲心地善良,自家的日子好过些了,总是不忘村里那些贫困的村民,经常去帮助和接济他们。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村的五保户王老太,没儿没女,行动也有些不便,日子过是特别艰难。父亲隔三岔五地把磨好的米、面给老太太送过去,那时我也跟随父亲去过几次,却从来没有看到父亲收过钱。每次说起,父亲总是“嘿嘿”一笑:“乡里乡亲的,亲着哩!”
三年后,父亲的冤案得以平反,父亲又拾起了书本,登上了三尺讲台。
父亲把加工厂交给了我大伯打理。几年后,全自动的磨面机取代了老式的机械,父亲的加工厂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那段岁月永远停留在记忆里,无法磨灭。
发掘文学新星、培育潜力作者、推出知名作家,是《现代作家》的担当。
投稿须知:
一、栏目设置为诗歌阵地、美文视线、小说在线、散文诗苑等栏目。
四、来稿请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发送,务必注明作者简介、详细通联和本人照片一张。投稿邮箱: Luodaxiong@126.com
来自: 齐鲁文学 > 《待分类》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如今的世界500强,当年却没人租厂房?
李赶坡至今都十分感激首批加入水杨酸厂的10位员工,他们给予李赶坡以信任,李赶坡还他们以信心。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1988年5月,李赶坡...
日暮 晨夕之美
日暮 晨夕之美。
【刘亚军散文】父爱“粽”关情——怀念父亲
检查完了,二姐的大伯背过父亲,婉转地告诉我们姐妹:让你父亲吃好,让你父亲穿好,不要让你父亲生气,要给你父亲天天好心情。我们和医...
晨夕之美
晨夕之美 晨夕之美。
晨夕之美(一)
晨夕之美。
彝族干酸菜
彝族干酸菜。酸菜是用的最好的高山圆根萝卜做的,叶子还带萝卜切丝,夏天煮汤简直是太爽了.[干酸菜批发]干酸菜 凉山传统彝族圆根酸菜价格2...
亿元村石材厂全部关闭 只为还“第二水源”清澈
在罗溪和长泰枋洋,沿溪而建的石材厂是当地特殊的“风貌”。上个世纪90年代,与罗溪村邻近的长泰林墩村,大规模发展石材加工业,受其辐射,石材厂也在罗溪村快速兴起。事实上,这场力度空前的罗溪村石...
新疆发现丨办起酸奶厂 实现致富梦
2013年,亚森和朋友去焉耆回族自治县包尔海乡游玩,看到村民们运送牛奶给一家酸奶厂,一辆辆装满各种奶制品的车辆不停在酸奶厂进进出出...
蚯蚓“杀手”(1):村民电击抓捕蚯蚓 加工厂一天收购数千斤
蚯蚓“杀手”(1):村民电击抓捕蚯蚓 加工厂一天收购数千斤。
情感领域优质作者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