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菌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平安健康LZJ 2020-08-06

  中医认为食管属于胃的范畴,真菌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如下:

  (1)胃失和降

  治则:和胃降逆。

  处方:旋复代赭汤加减。旋复花12g、代赭石30g、党参12g、清半夏12g、甘草12g、大枣4枚、茯苓15g、白术12g.

  阐述:此方为和胃降逆的主方,方中重用旋复花、代赭石以治胃气上逆,减少反流;党参、白术、茯苓、大枣、甘草等健脾益气、宽中止痛。清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若反酸明显者加锻瓦楞、乌贼骨等;若消炎止痛加延胡索、杭白芍、银花、黄芩、板兰根等。

  (2)肝气犯胃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四七汤加减。苏梗10g、陈皮12g、清半夏10g、茯苓15g、柴胡12g、木香10g、香附15g.

  阐述:肝气郁结,必克脾土,导致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四七汤加减,正是对证之药。药证相应,疗效则显。方中苏梗、柴胡、香附疏肝理气;陈皮、木香调和胃气;半夏、茯苓、竹茹和胃止呕。如心烦口苦加黄连、龙胆草;便秘加大黄、枳实等。

  (3)胃阴不足

  治则:滋阴养胃。

  处方:麦门冬汤加减。麦冬15g、天冬12g、石斛10g、花粉12g、玉竹10g、甘草6g、清半夏9g、竹茹12g、生地15g、元参15g、陈皮129、郁金12g.

  阐述:肝郁气结为时日久,必耗损胃阴,虚热内生,这可能正处于反流性食道炎的发作阶段。治疗宜滋阴润燥、生津和胃,方中麦冬、天冬、石斛、花粉、玉竹、生地、元参生津润燥、和胃养阴;半夏、竹茹降逆止呕;陈皮、郁金理气解郁。如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银花,胸骨后疼痛加重者加五灵脂、延胡索等。

  (4)脾胃虚寒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处方: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2g、清半夏9g、吴茱萸6g、砂仁9g、旋复花12g、代赭石24g、木香6g、甘草6g.

  阐述:本病迁延日久,郁结耗气,阴损及阳,终致气虚阳亏,形成脾胃虚寒之证。治疗宜腱脾和胃、益气温阳,佐以降逆和胃。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吴茱萸温中和胃;旋复花、代赭石降逆止呕。若久病肾阳亏损者,可加附子、肉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