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七月节。 秋,揫(ji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2020年8月7日,9:06:03,将迎来“立秋”节气。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传统意义上秋季正是开始。 不过,在气象学上来看,立秋后,依然高温酷,要注意防“秋老虎”。 今年的立秋,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老话讲:“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那么,今年的立秋节气,是属于“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 对于立秋的早晚,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所谓立秋,是指太阳处在赤纬+16°19'的那一刻。 若这一刻出现在上午,则称为“早立秋”,如果出现在下午,则是“晚立秋”。 按照这种说法,那么,今年的立秋,是上午9点多,那么就是属于“早立秋”。 第二种:所谓的立秋早晚,是按阴历的月份来说的。 即,立秋在阴历六月为早,阴历七月为晚。 今年立秋,是8月7日,阴历六月,按照此种税法,则为“早立秋”。 今年立秋,还处于三伏当中,立秋之后还有一“伏”。 此时,酷热的“秋老虎”尚在,暑气难消,仍然要注意防暑降温。 那么,立秋时节,有啥习俗呢? 1:贴秋膘,补偿身体亏损。 2:称水,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 3: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 4: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 5:吃“渣”,“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6:咬秋饺,有些地方立秋会包饺子,称之为“咬秋饺”。 7: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 8:吃“福圆”,立秋吃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立秋,少吃一瓜,多食二果,常饮三汤,做好四事,秋冬安康,少生病 立秋,少吃一瓜 即:冰镇的西瓜 民间有,“秋瓜坏肚”一说。 立秋后,要注意少吃瓜类,尤其是冰镇西瓜。 西瓜,本就性质寒凉,容易伤脾,冰镇西瓜,对脾胃损害更大。 立秋之后,再吃冰镇西瓜,会伤脾胃,容易导致腹泻、腹痛等。 立秋,多食二果 1、桃子 夏吃瓜,秋吃果,立秋后,多吃果,有益健康。 其中,立秋食桃,可补虚防燥,“补秋膘”,滋阴润燥。 桃,性温,可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杀虫,是秋季很好的水果。 此外,桃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等营养,有助于缓解便秘,并且,桃子中含铁量很高,是苹果和梨的4-6倍,所以,立秋后,不妨多吃点桃子。 2、柿子 立秋后,柿子上市,多吃柿子可以缓解秋燥。 柿子,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可润肺化痰、清热生津、涩肠止痢、健脾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柿子含较多鞣质、果胶,不建议空腹食用,尽量在饭后1小时左右食用柿子。 立秋,勤饮三汤 1、五豆汤 立秋后,喝点五豆汤,健脾、消暑,促消化,对身体健康有益。 五豆,赤豆、白豆、黑豆、绿豆、黄豆,浸泡后,一起煮汤饮即可。 赤豆,利水消肿,健脾补血。黄豆,补气健脾,行气导滞。 白豆温中下气、利肠胃。绿豆,清热解毒,开胃健脾。黑豆滋阴养血。 五豆搭配在一起,煮汤饮,可健脾、补肾、益肺、保肝、利气。 2、山药莲藕汤 立秋后,经常用山药、莲藕一起煲汤喝,对健康有益。 莲藕,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安神健脑,山药可健脾胃。 山药中丰富的“黏液”能够保护胃粘膜,再配合淀粉消化酶刺激胃肠道运动,促进胃肠物排空,帮助消化。 立秋后,经常用二者煲汤喝,可很好的调理脾胃,为秋季进补打好基础。 3、紫苏藿香汤 立秋后,要助于健脾祛湿,为秋冬进补打基础。 用陈皮,紫苏叶,藿香、草果,干姜,煮水饮用,可健脾祛湿。 陈皮,理气健脾,调中和胃,温胃散寒,燥湿化痰。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其发汗能力较强,可解暑降温、祛湿解乏。 藿香化湿,消痰利肺,草果温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搭配在一起可起到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强对抗病毒的能力。 立秋,做好四事,秋冬安康,少生病 第一件:呵护肺部,防秋燥 立秋之后,空气湿度,有所减少,皮肤、鼻、咽容易感觉干燥. 此时,很多人会发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之症。 而燥邪最伤肺,一旦肺部受损,则会给秋冬肺部健康,埋下“病根”。 所以,立秋后,一定要防秋燥伤肺,好好保护肺部健康。 对策:多喝茶水,润肺润燥 多喝水,补充水分,可润肺。 而温热的茶水,滋润肺部的同时,还解暑降温,十分有益。 用一些润肺排毒的小植物,搭配泡水,可促进肺部排毒,减少肺部负担。 婆婆丁玉参茶,泡水代茶饮,润肺、宣肺、止咳、排毒,助力肺部健康。 用婆婆丁、菊苣根、玉参、桔梗,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即可。 婆婆丁,随处可见,药食两用,被称为“排毒草”,可利尿通淋,消炎杀菌,是“八大金刚”之一,不但可以帮助肺部排毒,还可对抗炎症,改善咽喉不适。 玉参,是养阴生津佳品,质柔而润,益五脏,用其泡水,可改善咽干舌燥,干咳少痰等,并可提高免疫力,助力健康。 桔梗,入肺经,用其泡水喝,可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菊苣根,泡水喝,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排毒。 这几种,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润肺、利咽、生津、排毒,是养肺润肺不错的选择。 第二件:养护血管,防中风 立秋后,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是中风高的时节。 气温的变化,会导致人体毛细血管收缩,大脑负荷加重,血压升高。 此时,一定要格外注意防中风,尤其是血压高,血液粘稠的人,更要注意。 对策:多吃新鲜蔬果 新鲜的蔬果,对于血管健康,十分有益。 每天最少吃够5种以上蔬菜,有助强健血管。 新鲜的蔬菜中,含有机体不能合成的维生素C、花青素、膳食纤维等。 这些营养物质,有利于抗氧化、排出垃圾,保持血管弹性,减少血管堵塞。 第三件:护好肠胃,多食粥 立秋后,胃肠疾病高发,此时,一定要格外注意。 很多人贪吃冷饮、宵夜等,会增加胃肠的消化负担,甚至诱发胃肠疾病。 对策:多吃点粥 粥,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 立秋后,多吃点粥,对于胃肠来说,大有益处。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山药粥,温和、滋补,健脾养胃。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适当吃点山楂,有助于健脾和胃,帮助秋补打好基础。 第四件:别盲目“贴秋膘” 立秋后,进补是必要的。 但是,要注意,进补,不可以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害健康,不可取。 此外,还忌虚实不分。 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 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