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中华文化之根源

 清静v雅阁 2020-08-06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历代被尊为群经之首。它不只是一部占筮书,更是一部哲学著作。

《易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出现文字以来最早的文献。它由人文始祖伏羲所创,经历了周文王、周公、孔子这四位圣人之手,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易经》被孔子、老子等古代大德先贤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

说起传统文化,我们自然都会想到道、儒、释三家。这三家的文化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璀璨明珠。三家文化当中,道教源于道家,道家始于老子;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佛教则发源于古印度,在战国后期才传入中土,入乡随俗,后来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形成了与印度原初并不完全相同的佛教,因此,我们要对他们充满敬意。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老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孔子则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悉达多王子,出生于大约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悉达多王子的尊称,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由此看来,这三家的创始人,距今大约都在2500年前左右,我们中华文明最常用的一句话即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就说明,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不可能是我们中华文化5000年文明的源头。

在老子与孔子的时代,人们继承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呢?佛教入乡随俗跟从的中华文化又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开创了中华文明?

关于这几个问题,历史上早就有定论,是伏羲创易肇始了中华文明,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根源。所以在老子与孔子的时代,人们继承的都是易的思想。所以说,《易》才被尊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从“易”萌生的那一天开始,他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今天。像易这样生命力旺盛的文化,在整个人类文明当中,绝无仅有。所以,创易的伏羲,才被尊为人文始祖。

在道家中

道家思想的本源就是《易》,道家将《易》的思想更加完善。最初《易》的思想,多数是用来阐述天地万物上,而后来的道家,更是将易阐述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善了《易》的思想。《道德经》,讲的其实就是“道”的问题,而道的根本则在于阴阳,这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思想,则始于伏羲画卦,创于一画开天,画卦定义了阴阳,伏羲才是“阴阳”思想的开山鼻祖,伏羲画卦标志着《易》的创立。在《史记》中,司马迁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讲的就是伏羲创易。

在儒家中

对儒家来说,易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儒学六经包括着:《易》、《诗》、《书》、《礼》、《乐》、《春秋》,而《易》则排在第一位。所以,历代公认,易,是儒学的源泉与核心。可以说,没有了“易”这块智慧的基石,道、儒就成了建在沙滩上的大厦,飘在空中的楼阁。万世师表的孔子,自己说:“假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因而“韦编三绝”。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学习《易经》,非常用功,把书都用烂了。这表达了孔子对“易”的极度崇拜。孔子对于我们后人的贡献不止是创立了儒家思想,他更完善了《易经》这部著作。

《易经系辞》里面,孔子专门有一段关于伏羲创易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告诉我们,伏羲是我们远古的先贤,接受供奉已经很久很久了,普天下的人们都爱戴他,他是我们最早的首领。孔子说:伏羲创易的时候,仰望苍穹,观察天体现象,体悟宇宙运行的规律;低头俯瞰大地,思考地理山川形成的原因,他还观察鸟兽身上的纹路,研究不同地域的生物特征,悟出了万物万事的运行奥妙,建立了流传至今的伟大易学。孔子赞美这个智慧:“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易经”这个智慧可以获得神明才有的能力,掌握了它就可以通晓万物的运行变化。

我们今天看孔子是圣人、是万世师表,但是通过孔子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孔子的眼中,最伟大的先人是伏羲,伏羲是孔子心目中的至圣。所以儒家重要典籍《左传》称伏羲为“太昊伏羲氏”。在中华文明史上,杰出的人物,被赋予圣人如:孔子,亚圣如:孟子,贤人如:竹林七贤乃至于神仙如:老子,被道教称为太上老君,但是唯一被尊为人文始祖、被誉为与日月同辉的,唯有伏羲。“人文始祖”和“太昊”是伏羲的独享,是至高无上的尊号,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伏羲创易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一个伟大智慧的诞生,也标志着一个文明的诞生。

再说释家,大家都知道,释家即是佛教,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非常好,不仅继承了佛教的传统,而且还发展出了禅宗,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佛教在印度本土已经是非主流的宗教了。这就像一粒种子,在一块土壤当中生存的很困难,而在另一块土地上却生根开花、枝繁叶茂,这就说明了一粒好的种子更需要在博大的土地上来滋养,也说明了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发展、乃至于生存,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更加说明了,我们中国就是一片精神土壤肥沃的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