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大师在被全国通缉时,还在思考读书的道理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8-07

文 | 理理爸爸

来源 | 微信公众号“理理爸说国学”

宋诗喜欢以理入诗,所以很多时候,宋诗更像一篇文章,充满了哲理和思辨。说理诗最忌死板,让人读完之后昏昏欲睡,充满了大道理。怎样把说理诗写得风趣自然,又让人深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宋代最有名的大儒朱熹写下的《观书有感二首》。这两首诗中,一首写恒心的必要性,一首写灵感的重要性,都是朱熹在读书时候的偶得,充满了智慧与哲思。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1、鉴:镜子。

2、徘徊:来回移动。

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4、为:因为。

5、艨艟(méng chōng):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6、向来:原先。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

7、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池塘中流动。

要问为什么池塘中的水会如此清澈?是因为有那源源不断的活水输入。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暴涨,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之前这艘大船行驶需要很多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自在地前行。

01

应试目的——古诗文阅读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水塘。这个水塘四四方方,如同一面镜子般干净澄澈。在水塘之中,能看到倒映在其中的天光云影。而这里的“徘徊”二字,更加凸显出来此时风景的洒脱清澈,心境的悠然自得。

前两句写完景,后两句引出诗人“观书”时候的感触。这里面诗人给出一个设问句,为什么这方池塘会如此的清澈呢?然后马上笔锋一转,写道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正是因为不断有活水流入,才能让这小小的方塘没有污浊,没有泥沙,始终处在新旧更替中,保持着清澈和透明。

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昨夜下起了大雨,导致江边春水滚滚而来,原来搁浅的大船竟然如羽毛一般浮了起来。这两句写生活中的情状,本来平平无奇。但是诗人后两句引出这首“观书”诗的主旨,让这首诗一下子显得妙趣横生。

后两句写原来没有下雨的时候,水浅舟大,怎么都推不动,而一场春雨之后,河水暴涨,什么都不做大船就能自在航行。这里面就体现了学习中灵感的重要性,只要灵感一来,便可以化繁为简,驾驭自如。

02

应试目的——作文

“学习是终生的,而不是阶段性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我们要不断充电,不断读书,才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

“学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可以事半功倍。‘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就是说只有方法得当,才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扬帆而起,迅疾如风,而不会屡屡搁浅,寸步难行”。

03

非应试目的——品德习惯 

现在的我们,都逐渐接受了“终生学习”的概念。因为学习不是仅仅针对孩子的,更是针对大人的。所以,朱熹这首诗,写的就是要不断汲取新的养分,让自己的思想/知识/认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新”的著名论述。例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要不断革新。这种革新,既是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是个人修养层面的。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都是讲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知识,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的心境能够更加清澈,认知更加理性,而不会被人所左右,被事所迷惑。

而第二首诗,更多地在讲文学艺术创作中灵感的重要性。没有灵感,寸步难行,而有了灵感,则如同春水出生之后,大船横行大江,不可阻拦。而灵感的来源,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多的是离不开努力和积累。所以,我也认为,“春水”也可以指代平时的积累导致的量变引起质变。

所谓的灵感都不是昙花一现,只不过是不断积累的产物。没有持续的努力,幻想着一夜之间写出优秀的作品,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这两首诗,本质上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第一首诗写努力的必要,第二首诗写灵感的作用。但是没有努力积累,何来灵感迸发呢?

04

非应试目的——语言表达 

这两首《观书有感》是非常经典的“借物说理”的诗歌。前面所言所咏之物,是用来讲述后面的道理。这使得这两首诗并没有太多迂腐陈旧的说教,相反,这两首诗既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又具有诗歌的美妙和韵味。

这种从自然界中捕捉现象来表达道理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如果想表达要好好读书,珍惜时间,直接说会显得索然无味。但是,通过日出日落,江河一去不返这些自然的现象,则能够让整个的说理更加生动。

05

非应试目的——历史典故 

朱熹在我们现在的书籍中,和孔子一样,早就被“异化”了。这种异化,不仅包含美化,也包含污化,更包含模糊化。以至于在我们现在的课本中,朱熹一生的毁誉都被浓缩为几个字: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

和很多后世推崇的先哲一样,朱熹在他活着的时候,过得并不如意,也受尽了排挤。但是如果你以为朱熹是宋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样,毫无治世之才,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朱熹在南宋,也绝对是理财、刑狱、军事、文教的多方面专家,可不是只会之乎者也的庸才。

更加有意思的是,朱熹在当年也是“打嘴炮”的一位好手,多次组织大型辩论活动,同与自己思想相左的对手进行PK。当年在鹅湖与陆氏兄弟的“鹅湖之会”,后来与陈亮的义利王霸之辩,都是南宋著名的论战。

不过嘴炮打得多了,朱熹面对皇帝也有点把不住门,妄图通过君德来限制君权。这种作死的行为,遭到了疯狂的报复。于是,南宋朝最大的政治运动“庆元党禁”爆发了,规模堪比北宋朝的“元佑党禁”。而朱熹名列黑名单的第五位,成为了朝廷的眼中钉,门人被流放坐牢,朱熹所有的著作全部被焚毁。

不过,好在朱熹自己没有被抓起来。他为了避祸,辗转到福建浙江多地。正是在这个颠沛流离的时候,他写下了这两首《观书有感》。看来,风烛残年的朱熹,在这样的境地,依然可以感受到学问带来的欢乐,进行如此具有哲思的感触。

大师毕竟是大师啊。

理理爸说国学必读文章

理理爸毕业于北大,从事金融却热爱国学,旨在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中快乐育儿。

所有文章除了注明转载之外,均为原创文章,是理理爸结合目前的小学教材和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原创。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和理理爸一起探讨关于孩子的国学教育和习惯培养。

理理爸说国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