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潇湘原创之家‖邓荣生 平江与《橘颂》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平江与《橘颂》

作者简介

邓荣生,中共党员,出生在平江县嘉义镇早禾塅,年轻时戍边南疆,返籍后供职于平江基层党政部门,历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等职,最后定格正科。喜好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和平江杜甫家族文化研究,先后有数十篇文章散见于媒体。编著有《杜甫在平江》、《平江古代诗赋集》等作品。参与编著《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平江蓝色文化》、《百岁开国将军----张震》等书籍。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这是屈原在二千多年前创作的《橘颂》。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水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淮南子誉之为“与日月争光可也”①,刘勰称其词赋“气往轹古,辞来切今”②。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橘颂》是屈原作品《九章》中的其中一首。它是一首托物以言志,咏物以抒情的辞作。诗的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橘树的形象是屈原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

古往今来对《橘颂》的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说法不一,其中,以曹大中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该诗作于晚年,是屈原的绝命辞,按此推理,就应该是在他晚年流寓之地所作。近年,笔者翻阅了大量平江的史料志书、研究了平江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习惯,经过实地的考证,佐证了曹教授观点的正确性。经考《橘颂》作品是屈原的晚年之作,也是屈原的绝笔之作,其创作地点就是在他怀沙投江的地方——汨罗江畔的平江。

汨罗江是由上游的“汨水”和下游的“罗水”组成。相传“汨水”原为“芈水”,“芈水”因屈原先辈等贵族的聚居地而得名,芈水流域曾是楚国重地。因“芈”是楚国王侯贵族的姓氏,进入封建联盟制社会后,楚武王闱避“芈”姓“芈”字的滥用,改“芈水”为“汨水”。

位于汨罗江两岸的平江古称罗子国,是当时的罗人部落成建制从郢都(今湖北枝江)迁入而建立的。大约公元前690年楚文王徙罗子国举国南迁,自湖北枝江到洞庭湖之南面,如今的平江、汨罗、湘阴一带。现在的平江县城是汨罗江上少有的较大的冲积平原,因此也就成了罗子国移民到来为数不多的聚居地之一。平江民间历来有“先有画桥③罗,后有平江县”的说法,即平江城北画桥一带是罗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其居住里的“罗家大屋”至今犹存。由此可见,当时的平江城一带即是当年罗子国移民的主要聚居地。后因屈原被逐放,于公元前287年来到了宗亲的故土,亲人的怀抱,也就是汨罗江畔的罗子国(今平江)。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屈原在报国无望的极度悲愤中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怀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平江的汨罗江畔现在有个叫“澄潭”的地方,是当年屈原怀石投江的地方,当地罗人叫“沉潭”,因“沉潭”一语不吉祥,后人才改用谐音“澄潭”而得名。屈原在汨罗江沉潭后,汨罗江两岸的罗人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划船打捞,招魂不止。担心蛟龙、鱼虾吞食屈大夫遗体而不断将粽子等食品投向江中。据彭以达先生考证④,屈大夫尸体十天后在现在的墓葬地(今汨罗市玉笥山)江边打捞上岸,于是他的宗亲罗人们奔走相告,传递屈原尸体已找到的消息,正是这一相互奔走,传递信息的举动,汨罗江沿岸罗人从此约定俗成地将五月初十定为“大端阳”,一年中过两个端阳节,即:五月初五小端阳,五月初十为大端阳这一传统俗习至今仍在平江的西乡一带保留着。

据清·嘉庆《平江县志》记载:“周,屈原,名:平,字:灵均,郢人,遭怀王谪逐,郁郁不得志,游汨罗⑤作《怀沙》、《天问》等篇,流寓邑⑥中。今城南有屈原祠,并祀入三贤祠。” 

清·同治《平江县志》流寓卷记载:“周,屈原,名平,字灵均,楚人。官左徒,被馋,放逐江潭。以五月五日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著有《离骚》。县城南旧有屈子祠,今另建专祠。”

“苍藤古木几经春,旧日祠堂小水滨。

行客漫陈三酹酒,大夫原是独醒人。”

这是唐朝洪州⑦军将在平江屈子祠写的《屈原祠》一诗。据明清方志汇刊,清·同治《平江县志》卷二十八·祀典志二,民祀(附)记载:屈子祠在平江有二,一处在县东南屈家巷,古建,祀楚左徒屈平,宋代县令杨寅重建。洪州军将题诗即在此祠。另一处在黄土仑天岳书院左。由此可见屈原流寓平江不但时日久,而且影响深。

嘉庆《平江县志》记载:元朝蒙古人,按摊不花,皇庆二年(1313年)任平江州判官时为纪念屈原等重修忠孝祠,并作有《忠孝祠祀》一文:“忠孝祠祀三吕大夫屈原及罗氏二子。按原事楚,楚王听馋,斥江南。原作《离骚》、《九歌》、《天问》等篇,冀悟君心,终不见省。原不忍宗国之危亡,遂沉汨罗以死。先秦时,罗氏二子以父仕铁官,没舟洞庭,其女携弟循崖索尸不获,皆赴水死。宋县令杨治斋寅以屈忠臣,罗孝子创祠于上公亭址之下,所以激薄俗也。后庙宇毀圮,判官常从仕勉,附近富户协济,于是庙宇一新……。”这段文字记录了宋代纪念屈原忠孝祠的经过与兴衰,同时祥叙了在元代进行了修葺的过程。

经考,凡此碑记、祠记及修葺记载历朝均有,留有记文不少,这也再次充分证明屈原祠(庙)在平江古已有之,且久已深入民间。

据《新湘评论》2014年第十四期。发表的张步真《汨罗江上读《离骚》》一文考证,屈原是公元前287年来到汨罗江畔的,至公元前278年投江,期间共九年时间穿越沅湘流域,最后来到在汨罗江畔的罗子国。在这段较长的时间里,屈大夫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十分的熟悉了,特别是对随处可见的橘树愈是观察得更加细致、更加透彻了,从而对橘树有了独特的评价和见解,一反以往“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羌无实而容长”,“椒专佞以慢慆兮”的嗟叹!

橘树、是平江人对柑橘树、蜜橘树、金橘树的统称。自古以来是平江的特产,据《平江农业志》记载,平江种植橘子的习惯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柑橘、金橘、蜜橘都以青香朴鼻,酸甜可口,质优、盛产著称。从汨罗江上游长寿街直至汨罗江下游的伍公市,沿江一百多里两岸的柑橘、蜜橘、金橘,种植面积广,种植范围大。有成片种植的;有分散间种的;有几乎每家每户的屋前屋后都种上几株几十株,既可作庭院风景林,又是自食水果林。特别是在屈大夫怀沙沉江的地方“澄潭”一带,这里橘林遍野,橘树碧绿,方圆上百里橘林连绵,郁郁葱葱。据统计提供的资料显示,平江橘树最多时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橘子种植总面积达三十多万多亩(含部分间种),年产橘子上千吨⑨。也正是这些无处不在橘树、橘林给屈大夫《橘颂》创作提供了写实的素材和抒情言志的空间,以及人格的升华源泉。屈原在身处满目橘树的环境中,成就了《橘颂》的创作。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这不正是作者长期与橘树为伴,通过细微观察,转而深思熟虑后的真实写照吗!作品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平江期间,即以汨罗江畔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创作出了不朽的诗篇。

屈原创作《橘颂》的故事虽离我们巳经久远,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独醒”“独立”人格精神及不屈不挠的执著毅力,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纪念;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将永远流传于世;他的人格、作品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一笔丰富而珍贵的财富,成为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汨罗江正因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皈依而蜚誉全球!平江也因此而被誉为“蓝墨水的上游”。

注释

①汉,《淮南子》刘安《辞骚》

②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③曹大中《橘颂——屈原的绝笔》,载《求索》,1986年第2期。

④画桥:画桥位于平江县老县城以北,是古镇北门入城处,距“罗家大屋”约几百米,是罗子国罗人最早居住的地方。

⑤中国文史出版社《古罗文存》彭以达著。

⑥汨罗 “汨罗”,是因平江境内一条最大的河流——汨罗江而得名。古代文人有将江名、山名代区域名称的喜好。

“汨罗”并非现在的“汨罗市”。唐朝“六相隐平江”之一相的陆善经,是唐朝集贤学士,天宝年间官至国子司业,(从四品)在隐居昌江(今平江)瓮江镇河东芭蕉寺时写有《寓汨罗芭蕉寺》一诗,从这诗名看,足以证明其“汨罗”所指地域。而现在的汨罗市是1966年二月从湘阴分开设县,1987年九月改市。

⑦邑:城市,都城。旧指,县。这里指县。邑中:(这个)县中。

⑧洪州:今江西南昌,古代河南辉县也称“洪州”。

⑨《平江县志》记载:1983年全县产橘936吨。

本期图片:邓荣生

本平台投稿启事投稿启事  本平台稿费发放说明稿费说明

本刊新设“潇湘小作家”,诚征中小学生佳作,欢迎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