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湘文艺】刘生发 久远而永恒的回忆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久远而永恒的回忆
“刘庆成”史话

作者简介  

  刘生发,75岁,中共党员,早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从事中学语文教学40年,具有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职称。退休后,练习写作,有作品在市、县级文艺刋物或网络平台上多次发表。

  我的父母亲都出生在民国初年,成长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家贫,父亲十二岁(1925年)就在平江县城老当铺附近〔注〕跟着他的舅祖父——我曾祖母的亲弟弟,姓晏,人称“晏胡子——学银匠。据说,这位晏老先生年轻时学艺于汉口,技艺不错,教我父亲相当耐烦。

       好在时运好,在我出生(1943年)的时候,应该是更早,父亲终于有了自己的店铺。

        听说,平江县城曾两次沦陷。父亲的店铺也两次毁于日军飞机的轰炸。父亲两次把它重建起来,真不容易!

        这店铺位于正东街原七号,距离十字街的中心点不到100米。第二次重建后,共三层,砖木结构,占地只四、五十平方米,却是个“寸金码头”。我们称它“细铺里”, 招牌“刘庆成银楼”。

  我至今记得小时候慵懒地躺在临街的铺台上晒太阳的情景。冬日,阳光普照,加之父亲的店铺座北朝南,正当太阳,那种暖意有如蜂蜜一般香甜。不过,不瞒你说,年幼的我却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留意从我家出走的生意流向了哪一家。

  因为小小一个县城,银匠铺有八、九家之多。除了我们江西省高安县茜头刘姓的五家(“刘庆成”、“刘同庆”、“刘庆和”、“刘庆丰”、“刘同兴”)外,还有长沙县人李胡子一家,平江本地人蒋炳德一家,我的姑祖父蓝告卿(招牌“蓝同和”)一家。是不是还有?虽我记不清了,但竞争激烈却可想而知。

  父亲资金虽然不及他人,但是凭着自己的诚信和技艺,还有他那忘我的勤奋,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竟赢得了一席之地。

  先说诚信吧——

  我国古代的质量管理制度注重生产者责任和出售者诚信。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物勒工名”,即把制造者名字刻在器物上。父亲,凡是他出店的首饰一律要加 “刘庆成”的招牌印章。这,大概就是“物勒工名”吧? 一种诚信的表现。

  几十年后,我的弟弟开“祖传刘庆成首饰加工店”,凡是见到有“刘庆成”招牌印章的旧首饰,都会由衷地产生一种亲切感!

  父亲总是绝对保证出售的金银的可靠成色。

  我至今还记得“升(提纯)银子”场面:用白炭(比一般木炭更能产生热)围砌着,有一尺多高,好象一座中秋晚上孩童们围砌的宝塔,“塔”底中央用耐火材料筑成一个圆形的窝,有饭碗大小,将白银放入,留一个生火孔,点燃特制煤油灯,端起一尺多长的紫铜管吹气枪,将煤油灯火苗喷入木炭中,使木炭迅速着燃。点燃炭火后,还得至少两人轮流用力吹,让火越来越旺,炉温不断升高,一直到白银熔成一汪红彤彤的耀眼的“水”,不断往内撒明矾,硼硝,让杂质净出。这时,炉膛内已液化的白银好似一颗硕大的珍珠。

  黄金呢?好像也这么提升。但是,它比白银贵重得多,嵌入耐火材料中不易捡出。我见过父亲将提升过黄金的那圆形的“窝”碾成粉末,和母亲一道,用心地从里面选出哪怕芝麻小的黄金颗粒。多费劲啊!因此,更多的时候,他们是用化学的方法来提纯黄金的。尽管他们没有化学的理论知识,但是技艺的操作十分娴熟。

  据说,银子的熔点是800度,金子则要达到1200度才能熔化。尽管金(银)料传热快,但要达到这个熔化的高温还是颇费时的,分别要1-2个钟头。呼呼的灯火,熊熊的炭火,夏天烤得人汗流浃背,只能光着膀子穿个裤叉,冬天也只能穿单衣。待银料(或金料)熔化得差不多了,杂质亦熔化下沉渗入石膏粉窝底,再将熔料冷却,就成了底面呈半圆的银(或金)锭。我一个劲地坐在旁边看热闹,而且还等着半晚收工时的夜宵。

  成为金(银)锭的坯子纯度还是不够的,必须再熔炼一次。这次用风箱火炉,化金(银)锭的容器是坩埚,坩埚是用黏土、石墨等耐火材料做的,圆底,大小不一,视待熔物大小而选用,一般对径2寸左右。将盛着金(银)锭的坩埚放置于火炉中,扯动风箱吹风燃烧木炭加温熔化。金(银)锭熔化后,只见父亲用弯钳钳着坩埚,小心翼翼将熔液注于专制的铁油糟内。油糟内盛有些许煤油,大约是怕金(银)与铁粘连。随着父亲熟练的动作,一股浓烟冒起,有时还有蓝色的小火苗跳跃。冷却后,就成了金(银)条。金(银)条是制作金(银)饰物的初坯。制作饰物时,可根据需要将金(银)条切割长短。

  正因为成色高,赢得了信誉,生意越做越广,与不少顾客竟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西乡有个鹤老子,大概是现在张市一带的人,就是做生意做熟的。这个鹤老子可是个热心人。张市现在到县城不过几十分钟的车程,那时交通不便,全靠步行,翻山涉水,可不容易。于是,他每每帮人进城购物(当然,也有打手钏脚钏的生意);久而久之,熟了,吃住都在我家。他不时烫了米面酬谢我们,不知道为何特别爽口,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还想吃!

  父亲的技艺也是出众的。从师于嫡亲舅祖父,而这位晏老夫子又无后人,生养死葬都寄厚望于我的父亲。所以,传的理所当然都是真口诀。

  当街的铺台上(就是上文提到的我晒太阳的地方)最惹人注意的是宝笼,内面全是我父亲制作出来的手钏、脚钏、项圈、荷包、戒指、项链、发簪、银锁、箭子,还有供扣在幼儿帽子上的八仙罗汉和福字牌,各色各样,应有尽有,琳瑯满目,银光闪闪,那罗汉菩萨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银锁、箭子是小孩 “破关煞”用的,银锁有时个别成年男女也戴; 项圈、荷包、福字牌、罗汉兼有饰品和祈福的作用,其它的大概都纯属饰品了 。

  此外,父亲还会制作整套的银餐具酒具。我有过一把银汤匙,就是父亲打的,匙底还有精致的花纹;可惜,年代太久,没有保存下来。

  再说说项链的制作。因为项链是由相当多的小圈圈勾链起来的,相互间紧密相挨,焊接片遇高温却极易熔化,当你去焊第二个圈圈时,头一个圈的焊接处却受热熔蚀了,这就会粘连成一起,不成项链了。所以,焊接时,必须先用一个特制的工具将组成项链的小圈圈一个一个地接起来,然后细心烧熔焊接,无疑,这也是非常精巧的手艺。

  鉴定光洋的成色,自然更是父亲的绝招,其主要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拈住光洋,用嘴吹一下放到耳边听,“无铜不发音”,如有声音发出,且余音袅袅,即表明光洋的含铜量为百分之二十左右,属正常,如果哑然无声,必定是假银元。

  此外,父亲还掌握了白银镀金的技术。他们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足的电源,不知是怎么镀的,而且可以达到除比重不同外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

  银匠一般都是一家班经营,技艺保密性很强,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因而也极少带徒弟。而我的父亲例外,他出于同情带过一个贫苦人家的子弟为徒。

  父亲出身极其贫困,希望通过自已的勤奋发财致富,而且他又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他的师父晏老夫子,他尽到了生养死葬之责,对于每一位亲人他都乐于慷慨付出。所以,他日夜劳作,除白天一整天外,晚上做到鸡叫也是常有之事。别人要货,他从不误时。这样,一些世主(平江土话,经常的顾客),越结交越远,在浏阳县社港市开业的铜匠吴祖荫(湖北省通城县人)兼接银首饰生意,细件都找我的父亲。

  加之,那时的生产条件远远不及现在。既没有“皮老虎”(鼓风的工具),又不烧汽油。焊接,用的是煤油灯,多放几根灯芯,火大些,用一个特制的铜吹简不断地吹,要多累有多累!更没有石膏模具,银皮子靠铁锤一锤地开;荷包,用一个铁模子印。先把开好的皮子套上,盖上一块铅,用锤在上面锤,将荷包印出来,两片合上,内放小银子儿, 焊接好。金银戒指,除了最简式样的“韮菜边”,凡是有花纹的都是用类似的方法用模子印出来的。抽丝,用丝板。泡钏,用条形的模板做成,两头各焊一个小银泡儿,钏面上有的也雕花。做响丁(铃当)更累人,有块窝板,将银皮子剪成圆形,放入板中,右手掌锤适度地轻轻锤打左手握着的錾子,让银片按照窝板的窝凹凹下去,而且要不停地用左手的无名指挪动银片,使之受力均匀。雕花,要先将银器固定在一块松香加热熔化的板子上,待松香冷却后,再精细地雕雕刻刻。

      任何一件金银饰品制作完成后,还要清洗甚至抛光,使之闪光锃亮色泽悦目。父亲做不赢,母亲也学着用特制的铜丝刷子在皂荚水中清洗银制成品,或用玛瑙刮金戒指金耳环之类更加贵重的首饰。

        这些活计既精细,又吃力;加之父母亲都高度近视,可苦了他们!

   而且,除了建国后的几年,“刘庆成银楼”都是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走过来的。

  不过,父亲却乐于如此不倦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着他的店铺。

  到了1955年,要“联营”,大约是同农村搞合作社相互照应,全县城的银匠集中在一个铺面做生意,联合经营, 父亲从而结束了 “刘庆成银楼”的生意,去勇敢地迎接人生新的挑战。

  在这里,他赚到了钱。除日常用动外,他用这些钱送走了两位老人(晏胡子,还有我的曾祖父),出嫁了我两位姑妈。特别是细姑嫁往北门大户李家,在当时算是风风光光的。他还用800块大洋买下了斜对门一块宅基地。    

  这段历史过去六十多年,父母亲也先后离开我们数十年了!但是,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父亲是一位讲诚信而又技艺超群的真正银匠,他为我们劳累了一生而为子孙后代永远感激!

  上一句中,之所以冠以“真正”,是因为我觉得现今那些金碧辉煌的金店内的老板只配称作“金银首饰商”, 贩卖的全是现代机器制造的金银首饰,无一件手工制品——当然,这只是一句题外的话;我只是为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术失传而无限惋惜!

  不过,话又说回来, 现代机器制造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力,特别是现代工厂机械做出来的金银饰品精致无瑕,精巧非凡,精美绝伦,品种丰富,致使传统的手工制作濒临完全淘汰的边缘,这也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总之,“刘庆成银楼”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它只是连同我对两位老人的怀念,被父亲用錾子永恒地雕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注〕在现在县武装部前人口左侧。

本期图片:作者提供,来自百度


征稿通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