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历来现实 2020-08-08

我们千年古代里出了众多美女,但公认的四位自然是沉鱼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闭月的貂蝉,羞花的杨玉环。这几位倾国红颜的一生都各是一段传奇故事,千年芬芳流于诗词歌赋中至今不朽,但传奇般的一生对于她们而言却未必幸福。

自古红颜多薄命,不许美人见白头,她们又是如何落下身后事呢。

一.西施

西施是春秋时候越国的美人,本名施夷光,春秋时候称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称呼,如齐姜就是嫁到齐国的姜氏女,故史载西施,传名于世。西施是典型的小家碧玉,生长在村落西边,自幼随母亲浣纱,却因其人使“浣纱”这个意象在后代文人的诗文当中都多了一层清秀:“江口蛾眉独浣纱”、“浣纱曾向此溪头”写其未出阁时,“沉鱼”据说也正是因为她浣纱时面容映于水中,使鱼儿害羞沉下。

西施的历史背景则是吴越之争,适逢越王勾践图复国,帐下谋臣范蠡将西施饰以罗榖,教以容步,经过精心装扮训练后送到吴国迷惑吴王夫差。西施入吴宫,让吴王终日沉湎于女色,从内衰败的吴国在面对蓄谋已久的越国时果然亡了国。

与西施有关的重要人物是范蠡。范蠡据说与西施有情,而在西施的众多结局说法中只有一个善终,即范蠡带西施泛舟于五湖之上,远离了纷争是非。这个结局圆满且浪漫,风行于后世文作中,但不免也是西施这个为国献去青春的秀美女子确实令人讨厌不起来,大家都希望她有一个善终的产物。同样是亡国红颜,妲己、妹喜、褒姒这些女子的形象就十分反面,总会遭到历代文人的口诛笔伐,成为士人敬而远之的对象,西施却是招人怜爱的。

但这个结局要依赖于范蠡,倘若范蠡无情,那么西施最可能的就是红颜薄命,沉江而尽。为何?

其一,西施到底是吴国灭亡的一个原因,吴人也许对她怨怼已久。

其二,西施若被视为红颜祸水,又如何不会引起勾践,甚至越后的忌惮呢?

就算其他说法都距离当时太远,《墨子》“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功高震主,西施被沉湖是因为她美貌亡国)”之语,也足以说明这很可能是西施的真正结局,毕竟她确实出身贫寒,无依无靠,使命结束的她已经没有了历史的利用价值。

“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被历史所抛弃的绝代美人中,她只是一个开始。

二.王昭君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名嫱,或字昭君,晋朝以后为避讳又称她明妃、王明君,以“明”代同义的“昭”。

她的和亲大概是西汉对外和亲政策的典例:出身平民之家,被选入宫中做了一名宫女;因为自恃美貌或别的原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所以其画像并不出众,没能进入后宫之中,这里还有一个画师弃市的后话;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元帝在宫中选了一名宫女封了一个身份嫁给单于,这个封号据研究很可能就是“昭君”,如同武则天的封号“则天大圣皇帝”一样,被后世用以称呼。

元帝择人时大概是抱着太美的不舍得给、太丑的过意不去的心理,选了画像上并不出众的王昭君,然而昭君出嫁时容貌惊艳,元帝悔之不及,于是把私受贿赂的画工杀了。

昭君北去,一路大漠黄沙,满眼荒芜,只有马嘶雁鸣。昭君心绪难平,于是奏了《琵琶怨》,其人与琴声凄艳哀婉至极,使大雁忘记振翅,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且至今有一著名的古琴曲正名为《平沙落雁》。

王昭君在匈奴终老,有过两任丈夫。第一任则是求亲来的呼韩邪单于,昭君与他生活三年,育有一子;然而蛮夷习俗与中原大不同,父死子继的内容包括父亲的女人,昭君原本请求国归汉,但汉廷置之不理,昭君不得不再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子,又是十多年时间。

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幸福吗?汉宫的美人远嫁匈奴,大概可以参考《权力的游戏》中丹妮莉丝嫁给马王时的生活情景,是一个文明适应野蛮的过程,而这很不容易。三国时期的蔡琰即文姬也曾因战乱被俘入胡,她记录道: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生失家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朔风浩浩兮暗塞营……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边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牛羊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皮毛为衣,肉酪为食,老弱者被驱赶,流徙式放牧生活永远居无定所,没有安稳高大的建筑和好的衣食,而文姬距离昭君已经有数百年了,她尚且如此嫌恶塞外之地,昭君还要面对自己被父死子继的命运,且汉廷也不像曹操,全任她自生自灭,又是一个完成历史使命以后被抛弃的女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汉匈在落雁之行以后稳定了半个世纪,昭君满含怨声的琵琶曲却再无汉人听见。

三.貂蝉

貂蝉是四大美人之中身世最为迷离的一个,甚至至今不能确定这个巧行连环计的美人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她在四大美人当中形象被塑造得最为艳丽和精彩,也非常戏剧化,堪称粉红英雄。她的事迹多见于《三国演义》,但正史《后汉书》中也确实有吕布与董卓的贴身婢妾相恋,吕布因害怕此事被董卓发现去求见王允扳倒董卓的事迹,这个婢妾也许就是貂蝉的原型。

貂蝉义举自王允收养她,她决计报恩的时候开始。貂蝉十六岁时,董卓权势滔天,王允对此深感棘手,但明面上太难对抗,只得暗谋从内挑拨。谋划时忽见貂蝉,有了美人计的灵感,于是和她商量好打算让她先诱吕布、再送董卓。貂蝉自是美貌惊人,歌舞俱佳,传说在庭中拜月时使月亮因其美貌躲藏于云中,得“闭月”的美名,初见便将吕布和董卓都迷得神魂颠倒;后来貂蝉进太师府,一边对董卓体贴入微,一边与吕布秋波不止。

凤仪亭则是一场暗流转明的好戏,董卓撞见吕布貂蝉幽会,对吕布大怒,而貂蝉先对董卓哭诉吕布不端、又对吕布激将让他反抗董卓,美人之面一日三变。这根导火索最终引爆了吕布和董卓的关系,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貂蝉。

貂蝉史载很少,但为何在国人心中有着这么高的知名度?因为她是个特别的、主动选择人生的女性。在古代社会,女性多是贤良淑德依附男性的温柔附庸形象,而貂蝉却是变相地在这段故事里掌控着两个男性,而且都是权势和武力登峰造极的人。尽管如此,如同西方神话里的维纳斯、芙蕾雅一样,她的温柔刀也难以激起男权的怒火,反而难以抵抗,最多引来“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感叹,所以罗贯中也用心力对她大加描绘,更不用说貂蝉即便锦衣玉食也不忘报恩初心的“义举”本质了。但与不惜笔墨写这段连环计相反,罗贯中也没有关注过完成历史使命的貂蝉的命运。

貂蝉有说法是被杀,还是被关羽所杀。毕竟她很可能归了吕布,而最后曹操杀了吕布,她或许就被曹操收入帐下,再用去行美人计,但关公认为她红颜误国,斩之。当然这是元剧为了增加戏剧性的改编和传说,并不足为信。又有她流落民间、出家为尼的说法,据说蜀中有老人见到过刻着貂蝉事迹的碑文,推断葬在附近的可能是她,这也算是善终。

“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把虎牢关之战放在凤仪亭之会以前,也可见文人之匠心。在后来的文学影视作品里,貂蝉身着红裳垂下车帘,自此消失人迹之中,不失为一个极美的留白。她就像任何一个精彩一生的人一样,既然已随心绽放,结局已不太重要。

四.杨玉环

杨玉环的故事其实只需要一篇《长恨歌》就足够讲得完整精彩。她是唐天宝年间时人,相关记录也最详细。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杨家是宦门世家,她出身是四大美人当中最高的,是真正的大家闺秀,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所以很早就被唐玄宗的武惠妃指给寿王瑁作为王妃,然而武惠妃去世后,郁郁寡欢的唐玄宗却发现了这位美貌的儿媳,于是让她进宫,又送她去道观得号“太真”这样就洗去了寿王妃的身份,迎回宫中立为贵妃。唐玄宗那时一直没有立后,杨贵妃确实就是后宫之首,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从正史中唐玄宗的种种举动和文人流传的各类描述里,杨贵妃极其受宠,这是几乎肯定的,这对帝妃很可能是真的相爱。杨玉环犯了错,被两次“退归”娘家,结果因为玄宗没有她寝食不思又被接了回来,从来没有任何实质性处罚。这对帝妃之间偶有矛盾都不过像夫妻吵嘴一样。史书记载杨玉环也时有“媚妒”之举,也惹过玄宗生气,玄宗也临幸过别人,但就是离不开她。

然而这样的宫廷爱情生活最终结束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举兵,玄宗携贵妃逃窜,经过马嵬坡时将士哗变,杨玉环不得已被赐死。不论是白绫缢死还是乱军杀死,都没有逃过马嵬坡。此后玄宗入蜀,又被退居于太上皇之位,最后回到长安终老,形单影只,晚景凄凉。

杨玉环死于马嵬坡几乎是定论了,尽管有“不见玉颜空死处”的传言,说她可能用计假死或是被替身救出,最后远渡扶桑,又或是死后成仙飞升了,但她的历史就断在这里。

她幸福吗?在唐宫之中应该算是幸福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样的生活虽然是短浅的,蒙蔽未来的,但也很美好。她只是一个女人,她关心的仅限于玄宗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她不直接参政,也无政治智慧。她显然没有被教育过“仁义治天下”、“以民为本”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内容,但杨家的当权者和唐朝的当权者本应该知道这些,而杨贵妃作为一个纽带把两个糊涂的大权在握者紧密联系了起来,给中唐制造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衰落导向。

但这些她自己统统不知道。她是无知的,也是放纵于享受而不守“后妃之德”的戒律的。如果她是班婕妤一样的个性,那她的却辇之德要么会让玄宗重新勤政,要么会让玄宗失去兴趣,且很可能是后者。她可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感受到“天下”、“百姓”与她有关,就是在离宫逃难以后,那时的她一定是惊慌乃至绝望的,但又不免于是自作自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尽管如此,后世却仍然对她尚存宽容,她的形象仍然与妲己之类不同。但这是因为她的美、她的肆意、她的情爱和她一样身为凡人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她造成的一切已经与我们自身无关了。 这样一说,好像四大美女都不怎么幸福。但幸福的定义本也是不同的,美人终究留名于貌美,或骨美,或神美,或质美,对于她们,也许只是美与幸福不可兼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