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后遗症

 脊康中医黄医生 2020-08-08

中风病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

据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的分析资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快速上升,作为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出血性脑卒中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发病6个月以后,经治疗后遗留的以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这组病候,半身不遂是指运动功能障碍;麻木不仁是感觉功能障碍;口眼歪斜是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言语不利是语言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由此可知,中风后遗症主要与肌肉以及肌肉的运动密切相关。
针灸治疗中风在急性期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后遗症期,针灸可以主要针对三类问题进行治疗,即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语言功能障碍以及认知与精神功能障碍。

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针灸和康复训练要结合起来,缺一往往达不到较好的疗效。针灸主要是兴奋神经,解决肌肉平衡问题和关节韧带的紧张问题,是一种被动的治疗。

而在这种被动的治疗结束后,患者主动的康复训练确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肌力为0的患者,针灸治疗的频率可以相对密集一点。当肌力达到1之后,则应以患者的主动训练为主,针灸治疗为辅。在治疗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树立患者主动运动的信心。

但是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往往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一味的乱扎不仅不能见效,反而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如肢体功能障碍——肌力与肌张力的矛盾

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分为0-5级;肌张力是指被动拉长或者牵拉肌肉时所遇到的阻力,或者说肢体被动运动时或者牵拉肌肉时所遇到的阻力。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肌张力改变。根据肌力与肌张力的不同状况,偏瘫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肌力减退但是肌张力非常高,即痉挛性瘫痪,也就是硬瘫。还有一种是肌力减退,肌张力也不高,即弛缓性瘫痪,也俗称软瘫。

对于偏瘫的患者来说,我们治疗的目的在于提高肌力,但是同时又不能提高肌张力。尤其是对于硬瘫的患者来说,再提高肌张力反而加重病情。对于软瘫的患者来说,也有扎成硬瘫的危险。这就为我们临床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带来了困难。

从这个患者我们了解到,他上肢向内呈挛缩状,也就是阳侧、伸肌的瘫痪,内侧阴经紧张痉挛。内侧神经血管丰富,这时候我们如果以内侧为主去扎,就会导致肢体内侧神经的放电,肌肉就会越兴奋、收缩。所以,对于一般偏瘫的治疗都以针刺阳侧为主。但是我们在临床中也发现,即使是扎的阳侧,还是会出现肌肉挛缩的情况,尤其是在通电之后。那这是什么原因呢?


肌肉扎到肌腹之内会兴奋一整个肌束,使肌肉不断收缩,对于软瘫的患者来说,这种刺激可增加肌力。但是对于挛缩的部分来说则是加重了肌肉的紧张。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肌肉的挛缩,先让肌肉整体松弛下来。待上肢肌力放松下来后,再去提高外侧的肌力。这里需要注意,提高肌力并非将针扎到肌腹里面通电,而是应该将针尖放到肌肉表面(肌筋膜或肌筋膜之间的缝隙),通过肌筋膜的兴奋,由点状的兴奋带动片状的兴奋,引发肌肉的抽动。通过肌肉的抽动来解决张力和肌力的问题。以上就体现了程莘农院士“扎深容易扎浅难,扎重容易扎轻难”的思想。

除了解决肢体功能障碍问题,针灸在治疗吞咽功能、语言功能障碍和认知与精神功能障碍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更多内容详见《针灸适宜病种》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