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98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0-08-08
《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治则)

现在讲第一节。
   《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治则  
   《阴阳应象大论》这一篇,我们在讲第二章阴阳的时候就讲过了,这篇过去提过,开头讲课的时候,就讲到了《阴阳应象大论》这个内容。中篇的第一章,阴阳五行。首先讲的就是《阴阳应象大论》,所以在这里《阴阳应象大论》篇名就不用解释了。(详细参见《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3)

   现在我们看235页,《阴阳应象大论》这一段。这一段的内容是讲因势利导治则,治疗原则的治则。因势利导治则也就是治疗原则。因其势而利导之,这是一个不单是治病,是处理很多事情的方法。
   因势利导,本来是一个哲学上的词。作战打仗也要因势利导,做什么事情都要因势利导,这样的话,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读一遍,
【原文】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𤙲引之。
----------------------------
(𤙲 ,同觢,同挈 。挈qiè
1. 用手提着:提~。提纲~领。
2. 带,领:~带。~眷。扶老~幼。
3. 古同“锲”,刻。
笔记者摘自《汉典》)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病刚开始的时候,比较轻微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的方法去治疗。

“其盛,可待衰而已;”- 疾病很盛,邪气很充实,邪气很充盛,实者,邪气实,邪气很盛。可以待衰而已。这是指的有一些疾病,它有周期性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天之中也好,或者在多长时间之内也好,它有波动。有时候很盛,有时候病势就比较衰。
   比如疟疾,不就是这样吗?不是疟疾,别的病也有这种情况。它在一天之内,就有什么不同的变化。那么你在治疗的时候,特别是在针刺的时候,不要当邪气最盛,病势最重的时候去针刺。这样的病,应当等其邪气退的时候,或者它没有在发起来的时候去治疗,所以“其盛,可待衰而已”。
   这倒不是说急证来了,那么急,我不治,等它轻了再治。这不行,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有些波动、周期变化的病,不要等它邪气正旺盛,病情最重的时候,你去治。等到它稍微衰退了,邪气退的时候,再去给以治疗,会取得好的疗效。

“故因其轻而扬之,”- 因为邪气,它是比较轻轻的邪气,可以用扬散的方法治疗。比如说风邪,风邪轻轻的,可以用散风的方法去治疗。

“因其重而减之,”- 比如说湿邪,比如说有一些症瘕、积块病,这类的病你就不能用扬散的方法,用散法散不出去,应该逐渐的使它消减。逐渐的使它消减,利湿、化湿,软坚散结啊,这都是逐渐地使它消减。因其重着而消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 这衰倒是指正气衰了。这个病是虚证,正气不足,根据它正气不足这特点,你就应该给他补益。
“彰之”,是使它明显起来,彰就是彰著嘛!使它明显起来,明显起来就补嘛!正气不足了,不明显了就不足了,所以给它补起来。
   同时,应该根据是什么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是什么样的情况,给以不同的补法。“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其实也是因其形不足,因势利导,都是根据它原来的情况,原来的状态,给予相应的措施去治疗。
   它这个形不足,是指的形体不足,形体不足指什么呢?
   是指的表虚之类。不是说消瘦叫形不足,说这个人是个大胖子了就形准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他表虚,容易自汗,容易受风邪。特别容易受邪气侵袭,这个是说的不足,不是说体重如何。这个时要温之以气,应该给他补气。他特别容易自汗,特别容易受风邪,特别容易感冒,这是由于卫气不足了,阳气虚了。所以应该给它补气。所以叫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精”,是指的精血,阴精不足。应该给补之以味,用厚味来治疗。
   阳为气,阴为味嘛!用厚味,味厚者为阴之阴。用厚味,特别是,比如说血肉有情之品。血肉有情之品补那个精血亏虚的病。
  《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特别用羊肉,那就补那个精血不足,虚寒的病人。那叫“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不是精不足的,不要补味。有些人身体比较健康,说我一定要吃什么什么药去补,从中医理论上来说没有必要那样去补。

“其高者,因而越之;”- 这个“其高者”,是指的邪气,邪气的部位在上,那可以因其在上之势而越之。
   比如说吐法,邪气在于上焦,实邪,有形之实邪在于上焦,那么根据其在上之势,使它涌吐而出,这样的话,排出邪气的途径短,途径方便,而且快捷。
   好,邪气在上焦,我们给用下法,下去,这个路线太长了,伤人体正气太多了。所以应该用它最简捷的方法,最简捷的途径,尽快的把邪气排出去。因其在上之势越之,比如说吐法,瓜蒂散之类,吐上焦的实邪。

“其下者,引而竭之;”- 邪气,有形之实邪在于下焦,在于下部,这个时候不能用吐法了,从下边再给吐上来,谁也不会这么办。
   因其在下之势,就给它引而竭之,从下导引而出,或者攻泻而出。也是取其最简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免得过多伤害正气。因其在下之势,就让它往下走。比如说,导尿,导便。
   《伤寒论》就有:
 @ 蜜煎导嘛!通导大便,又有猪胆汁导便,那是大便在下不通。
 @ 而且有抵当汤,治下焦的瘀血。血蓄下焦。承气汤也是攻下。
 @ 当然小便不通,五苓散也有这个作用。
   这些都是因其在下之势,而让它从下边排出。引者,导也。导实邪下出,使它竭尽。竭者,尽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不在上,不在下,而在中,这个时候上涌不行,下泻也不行,怎么办呢?
   应该中满让它分消于内。一般说用辛开苦降之法。使它分消于内。
   比如说仲景的几个泻心汤,治心下痞,这个中满也是指的胃脘部的胀满。胃脘部的胀满,那怎么治疗呢?用泻之于内。所以张仲景用几个泻心汤治心下痞满。张仲景的命名叫泻心汤,也是因为用的这“泻”字。泻之于内的方法。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这是说邪气在表,可以用汤浴的方法。热水,渍就是浸泡,用热水浸泡。水浴。邪气在表,可以用水浴的方法,热水让他出出汗。
   为什么?
   邪气在表,从汗而出。道路最近,因势利导出去。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在皮毛的,病位也浅啊,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发汗的方法,当然热水浴也可以出汗,药浴也可以出汗。当然也可以内服药,总之是要使它从体表从汗发散出去。

“其剽悍者,按而收之;”- 剽悍者,是指的邪气的剽悍,按而收之,按时抑制的意思,制服的意思。邪气很剽悍,要制服它,要收,使它收敛。
(“彪悍”,指邪气急猛。“按”是抑制。“收”,收敛制服的意思。张介宾注“凡邪气急利者,按得其状,则可收而制之矣。”)

“其实者,散而泻之。”- 实证,邪气实,在表的可以用散法,在里的可以用泻法。所以其实者,散而泻之。

   上边讲了这些个方法,其实都是说因势利导的方法。因其疾之势,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使得邪气尽快的排出体外。通过最简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免得过多伤害正气。

   下面总结说,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审”,就是辨别疾病,分析疾病的阴阳,区别柔刚,其实柔刚也是阴阳。病属刚属柔?属阴属阳?属虚属实?这都是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因为阳盛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阳应象大论》我们前面讲过这个道理。因为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由于阴盛而阳病,所以阳病要治其阴,同样的,阴病就治其阳。它是从《阴阳应象大论》作为一篇讨论下来的。前面我们讲过了,“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所以这里才有“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定其气血,各守其乡。”- “定”,就是平定,使血气平定。
“各守其乡”,各自在自己的部位上,比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叫各守其乡,各自按自己的管理去运行。

“血实宜决之,气虚者宜𤙲引之。”- 血实是指瘀血之类的疾病,“决”,是开决,也就是破瘀之法。气虚宜𤙲引之,导引就是升举之法。用导引,升举使气虚得到恢复。

   这一段原文就这样的。这段原文是非常重要的原文,应该会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