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杨静|冬至忆家乡美食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冬至忆家乡美食


又是一年冬至,朋友圈微信群里铺天盖地的都是吃饺子的祝福和留言,而我却怀念家乡的窝窝饭,深厚浓郁的醇香,久久长长的回味。

家乡的美食很多,不同的节气和节日有不同的美食传统。大年三十的灰面、春节的糖花花、正月十五的饺子、二月二的煎饼、立夏的灰豆子、端午的油饼子卷糕、中秋节的大月饼、十月一的包子、冬至的窝窝饭……,一道道美食小吃,会把人带入一个至浓至纯的美味世界。

一、窝窝饭

窝窝饭是冬至日家乡特有的美食,吃窝窝饭也自然成了那一日必不可少的习俗。窝窝饭的制作过程不算复杂,但窝窝面的制作却需要耐心和技巧,和面擀面切条切丁,然后再用筷子一个一个做成指甲盖大小的窝窝,做好窝窝后,用肉丁菜丁葱姜蒜等各种配料炝锅,加汤然后等开锅后下入窝窝面,最后放入韭菜香菜等提味,一锅美味窝窝饭便做成了。记得在家乡过冬至时,一大清早,还在暖洋洋的被窝赖着不想起床时,一缕缕一股股窝窝饭浓烈的香味就直入鼻翼,勾引的身体里的馋虫四处游走横冲直撞,唾液腺也在此时来凑热闹,不受控制的让口腔里充满了催人的口水,直到把人从安逸的被窝里拉出来,急急忙忙刷个牙,狼吞虎咽吃下一碗窝窝饭,才觉身体属于了自己。严寒的冬日早晨,吃下这样一碗热腾腾的窝窝饭,温暖适意传遍了全身,那份深入骨髓的幸福是无法言语的。

奶奶在世的时候,每逢冬至总是奶奶在为我们操持。从记事起到出远门上学之前,每个冬至的早晨,天还不见亮光,大概六点左右的样子,奶奶已把一锅香喷喷的窝窝饭做好了。我和妹妹早已被馋虫诱惑的迫不及待,一家人围坐一起,美美的享受完这顿美食,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

留在记忆深处的总是最难忘的。每到冬至前一天奶奶总是要告诉我们“冬至要早腊八要饱 ”,在她的思想王国里,冬至早上的窝窝饭吃的越早,第二年的日子才会越红火。 那时不知道奶奶是几点起床开始做饭的,每次等我们醒来时,窝窝饭已在炉子上等着我们了。奶奶是个非常恪守传统的人,冬至早早吃窝窝饭与其他的家乡习俗传统一样已深深的扎根在她的生命里。按冬至早上吃窝窝饭的时间和制作过程推算,奶奶至少要从凌晨四点多就起床做饭。每每看到我们一大早美美的享受着窝窝饭,奶奶脸上绽放的是满足和欣慰的花儿,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也是奶奶最幸福的时候。现在虽然再也不能享受到奶奶做的窝窝饭,但吃窝窝饭的那份幸福和温馨却永远在心底温暖着前行的我们。

奶奶去世后,母亲接替了奶奶的传统。冬至的早晨由母亲早早的为我们做窝窝饭,遗憾的是我和妹妹都工作在外地,冬至日吃到母亲的窝窝饭几乎成了一种珍贵的回忆。但无论奶奶还是母亲,总会在我们回家时给我们补上一顿窝窝饭。奶奶在世时,每到冬至前,奶奶会在电话上提醒我和妹妹吃窝窝饭,但年轻的我们总是偷懒,在外面吃顿饺子算过冬至。奶奶去世后,则是母亲电话提醒我们。现如今的我,年龄越大越是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窝窝饭,冬至时也按照奶奶和母亲的耳濡目染做一锅窝窝饭,想家的愁绪在窝窝饭中变淡了。

二、糖花花

糖花花是家乡过春节时的一种传统油炸面食,各家各户每逢过春节前一两周就开始制作。发面要蓬松,糖面必须要配比合适,还有翻花要耐心精致,油锅火候要掌握好,做不好这些就炸不成如金黄花儿一样的美味。炸糖花花还必须的有三四个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是炸不了糖花花的。

每年过年,等我和妹妹回到家时,奶奶和母亲早已做好了糖花花储存在瓷缸里,就等我们回去开怀大吃,过完春节返回工作的地方时,再给我们大包小包的带上。像金黄色花朵一样的糖花花灿烂甜美,被至亲宠爱着的孩子更加甜美幸福。

三、油饼子卷糕

油饼子卷糕是端午节家乡特有的美食。端午节那天将烫面油饼子炸好,然后在其中卷入前一天做好的、放了枣花生核桃冰糖红糖等晾凉了的米糕,再一对折,一个卷糕就做成了。咬一口,那份香甜会久久让人回味。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时,奶奶还会在我和妹妹的线衣上缝上装了薄荷等中药的红色心形香囊,以辟邪防病。那时奶奶还会带我们折了柳枝插在门楣上,也是为了辟邪祈福吧,这样的习俗现在都有母亲来完成。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奶奶留在我们心中的精神财富却随着岁月的增长越加丰满了。

四、中秋大月饼

家乡的中秋月饼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超市糕点店出售的那种带馅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月饼与家乡的月饼比起来只能用不可同日而语来形容。 

家乡的月饼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而且还是个技术活。一块月饼从制作开始到出锅得需要五六个钟头的时间,一块成品的月饼直径一般都在三四十厘米。蒸好的月饼等放凉了切成大约十厘米左右的块,除了留自家吃的外,还要给亲戚朋友们送上,表达淳厚朴实的祝福和乡情。

但中秋节晚上祭月的那块大月饼是不能提前切开吃的。那块月饼上面有手绘的涂了色彩的月亮图案,要等到中秋献过月亮后才能吃。小时候中秋晚上总是跟在奶奶身后缠着要那一块画有月亮的月饼吃,也总是在等待中早已睡着了,第二天奶奶就会把那块月饼塞给我。被奶奶宠溺宠爱的日子早已成为回忆,而对奶奶的思念却是愈来愈浓。

现在城里已无法蒸那样的大月饼了,只有乡里的大蒸笼大火炉才能配的上那样传统的美食文化。大月饼也渐渐的成了一种稀罕物。

家乡的美食小吃还有许多,除了节日传统美食,还有不年不节平日里随便可以做的。清粉酸汤、卜喇子、凉粉、土豆甜丸子、香豆油饼、麻腐包子、羊肉垫卷子……,真是数不胜数。小时候家庭条件所限,像糖花花、窝窝饭这样的美食只能在节日时享用,一年也就一次,让人稀罕得跟宝贝似的。现在经济条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比以前好多了,想吃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但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和不会制作的原因,让一些传统美食也成了稀罕物,家乡的美食永远成了舍不得割不下的牵挂和期待。

离家外出上学工作已二十多年了,对家乡的美食传统文化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越来越深刻了,学会做家乡的各种美食也成了自己的梦想和期望,希望奶奶和母亲的手艺都能够不在我这中断。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有家的地方就有家乡的美食,有家的地方就是最温暖的地方。





作者简介:杨静,女,70后,甘肃省嘉峪关人,喜欢文学的疾控工作者。已在《西风》、《金昌日报》、《兰州铁道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多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