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77 书与知识的真相--玩味《别想摆脱书》之五

 读书当玩 2020-08-08

                      5)                       

面对书架,有种无以诉说的情怀。收藏那么多的书,干什么呢?全部的读,将来的读,或者作为查找的资料?再不是当作遗产代代相传?

《别想摆脱书》第十三篇以《所有我们没读过的书》为题,谈的就是这个话题。

“有人第一次到你家,看见你极为可观的藏书,肯定会问:‘你全都读过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知道好几种答案。我有个朋友会回答:‘比这不多,先生,比这还多。’”

“至于我嘛。我有两种答案。第一种是:‘不。这些中偿过是我下周要读的书。我读过的书都在大学里。第二种是:‘我一本都没读过。不然我留着它们干吗?’”

面对客人通常下意识提问,读书人回答模棱两可的睿智中,读过的书与没读过的书,几乎等同是一回事。藏书与不藏书,两种的读法。一种是过目不忘的读进去,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另一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海量存放,泛泛的读,什么都提取一些,把大量的不可能完全消化的书籍归集起来,用时可鉴。新电视剧《三国》里周瑜的书房没一本书,周瑜说读一本烧一本。诸葛亮说他的书房比周瑜多一本,皇历。这种读书,是前面所说的读法。后面的是读法是知识爆炸与信息铺天盖地新时期的读书法,如今已经不可能像老夫子们抱着经典的经书,吃一辈子。

再是如饥似渴的读书,读不尽天下之书。面对所有的书,读书人必然有个态度。

所有我们没读过的书,作为对所有读书人的命题,读,等于没读。浩若烟海的书籍,对某个人的阅读,就算是电子扫描式的速度,在浩瀚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读了,全部的已知总和,相对于没读书籍来说,还是等于没读。

阅读的经验,读书到了一定的数量,读了与没读的距离越来越接近,再也难以找到鲜明而又不可磨灭的烙痕那样的曾经追寻与享受感觉。好书坏书,越是好,越是坏,反而从水平上分析,越是接近。好书,需要好出水平,坏书,同样需要坏出水平。好与坏,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是容易混淆变成一回事。当然,这是从阅读全部经验意义上说的,并不是单本书和几本书的意义。

读了与没读差不多,假如从总量上的分析如果不足为凭。那么截取一本书来说事。艾柯说:“谁真正的读过《芬尼根的守灵》(被誉为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天书”),我是说从第一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谁真正读过《圣经》,从《创世纪》一直到《启示录》?”艾柯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不可以读尽天下书,读了一些的书并不说能够读懂;第二层意思,一些经典的书,有很多其实很难读下去,强迫着读,也勉强读得一部分就放下了,就算读完也不过是个过场而已。

阅读成了习惯,成瘾,并非全部是好事。从阅读的欲望来说,面对所有我们没读过的书,无从挑战,无法挑战。唐吉诃德式的挑战,失败是尽然的命运。

在卡里埃尔的谈话里,有几段值得回味:“......阅读也有可能变成一种反常现象,甚至一种盲目的崇拜。”“为阅读而读,正如为生活而活。我们还知道有些人去电影院看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是看移动影像,电影解释或表现什么有时并不重要。”卡里埃尔,说在地铁里看书,算是这样其中的一种。

作者托纳克,在听完了两位智者的对话,无不轻松的说:“无论如何,对于那些在书架上拥有众多从来没读过也永远不会读的书的人,你们两位成功地消除了他们犯罪感!”

卡里埃尔说:“藏书并不一定由我们读过或将读的书组成,明确指出这一点很好。这是一些我们会读的书,或我们可能读的书。即便我们最终可能没读。”

艾柯接着说:“这是一种知识的保证。”

托纳克说:“这就类似于酒窖。没必要把里面的葡萄酒全喝了。”

相对于个人藏书的嗜好,在《别想摆脱书》的《所有我们没读过的书》中,得到艾柯说的某种释然。因为从来不曾对自己的藏书,可能最终不能阅读存在任何的犯罪感。喜欢书,喜欢阅读,但并不崇拜书。好些个书,几百页,能摄取和受用的,就那么几页,甚至只有几句话。更有一些的书,等同于垃圾。

还在不断的买书。逛书店,欣赏书与买书,莫名的快感,让人难以受戒。

阅读,是让心灵解脱与愉悦的事。想读就读,不要当成必读。随缘的翻翻读读,读到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