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入手,探析越王勾践的君主之道

 瓜子心 2020-08-08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敌对的国家。吴王阖闾曾伐越,结果死在越王勾践手中。越王勾践又曾伐吴,结果败在了吴王夫差和大将伍子胥手中。于是勾践和夫人到吴国为奴,再回到越国时,也就有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灭掉了吴国。而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极为励志。毕竟,勾践能够灭吴,皆始于其肯卧薪尝胆,不忘在吴国委身为奴时的耻辱。而越国相对吴国而言,土地、人口都不如吴国,兵力、国力更远逊吴国,但是偏偏越国就把吴国给灭了,这足可堪称为奇迹了。而这样的奇迹是勾践一手缔造,使得勾践这位越国君主为后人所铭记。

(勾践画像)

但是我们熟知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却是真知勾践是一位怎样的君王吗?其实勾践这位春秋霸主,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我们想要客观评价勾践,还需要从具体的史实入手。历史关于勾践最多的记录就是关于春秋吴越争霸。在吴越争霸的整个过程中,勾践凭借自己的隐忍,最终击败吴国,咱们就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入手,探析越王勾践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前言

(勾践画像)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写道:"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可见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对勾践的评价不低。勾践以势力弱小的越国,吞并国力强大的吴国,确实给吴越争霸划上了一个句号。而在勾践灭吴之前,吴越之间的战争中,越国胜少败多,毕竟吴国太过强大,越国在吴国面前,也实在微不足道。而当时春秋时期,足可说明吴国强大的一件事,就是吴王夫差可与齐国争雄。

(勾践画像)

而勾践呢?其越国出身自然很了不起,乃是大禹后裔。越国所祭祀的祖先,也正是大禹。但是越国国力太过弱小,更与吴国相邻。且吴越连年征战,乃是世仇。无论是越灭吴,还是吴灭越,都可壮大自身实力。但是,面对强大的吴国,越王勾践更想自保,只要不被吴国吞并就好。

毕竟以春秋时期的吴国之强横,曾经攻下楚国郢都,更敢和强大的齐国争锋。连齐楚这样的春秋强国,吴国都敢打,更何况放在吴国眼前的越国呢?越国岂不更是危险。但是吴国对于勾践而言,有会稽之战的耻辱,更有三年为奴的屈辱,而勾践灭吴,更是为了雪耻、复仇。咱们就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入手,探析越王勾践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性格坚忍,能屈能伸

(勾践画像)

《越绝书·越绝卷第五》记载:"昔者,越王句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保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种求行成于吴。吴许之。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吴王归之。"

根据这段史料所言,勾践会稽之战大败后,曾经去吴国三年。在吴国这三年,按史料中所载,用了个"官"字。因为这段史料源于越国,所谓"为尊者讳",越国史官自然要对勾践的这三年经历予以粉饰。而笔者觉得,与其用个"官"字,说勾践会稽之战战败后到吴国为官三年,还不如用个"奴"字。

勾践会稽之战大败后,到越国为奴三年,更为恰当。为何这样说呢?大家可以想想,吴越之战,勾践曾经杀死夫差之父吴王阖闾,而会稽之战也是越国先挑起来,结果被夫差反攻,越国大败,退守会稽山,几乎亡国。吴越之间有这样大的仇恨,即便夫差不灭越国,难道还会请勾践到越国为官?

(勾践画像)

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最能讲得通的解释就是去为奴,勾践以一国君王之尊,到吴国为奴三年,如此乃是大辱,自然也才能消除夫差之恨,三年之后,勾践也方能重回越国。而在春秋时期,讲究义不受辱,平常的士大夫尚难忍受,可勾践以国君之尊,却能忍受三年在吴国为奴,这样的屈辱,可见勾践性格何等坚忍,不啻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吃苦耐劳,目光长远

(勾践影视形象)

《三家注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记载:"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这段史料所写就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回到越国,可以说是脱离苦难。但是勾践没有忘记在吴国受到的屈辱,即便在越国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勾践也愿继续吃苦。为何会卧薪尝胆,无非就是不忘记在吴国时的苦难,勾践要让自己居安思危,同时立志复仇,以后不再有像会稽之战后大败的耻辱。

(勾践影视形象)

也正因为如此,勾践一改君王的骄奢淫逸,把目光着眼于灭吴这件大事上来,宁愿眼前吃苦,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壮大越国实力。只有越国实力壮大,勾践也才能复仇有望。可是,想要壮大越国实力,何其艰难。勾践也只得从自身做起,身为君王,敢于吃苦,不怕辛劳,那越国其他人又怎敢放松?越国又岂能不逐渐强大?

虚怀若谷,礼贤下士

(越王勾践画像)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於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这段史料记载的就是勾践礼贤下士之事。虽然勾践卧薪尝胆,立志使越国强大。但是没有贤士辅佐,勾践想要灭吴,还是十分困难。好在勾践任用两大贤臣,一个是大夫文种,用文种治理越国,越国国力方逐渐强大。还有一人是大夫范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陶朱公。范蠡精通兵法,有范蠡统率越国军马,自然也能增大越国军力。

越王勾践能礼贤下士,有文种、范蠡这样的贤士辅佐,国力、军力同时增加,也就不用再害怕强大的吴国。而一旦时机成熟,越国举兵伐吴,又怎能不取胜。当然,这里说越王勾践是虚怀若谷,礼贤下士之人,也是因为他立志复仇灭吴。否则勾践也不会如此信任范蠡、文种。而一旦灭吴成功,勾践本性却又暴露出来,那就是能与人同患难,不能与人同富贵,

能与人同患难,不能与人同富贵

(勾践灭吴)

《论衡·卷三》记载:"范蠡去越,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犬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容乐。子何不去?'"

在这段史料中,范蠡一席话,却是把勾践的为人看得很明白。勾践能与人同患难,不能与人同富贵。因为在灭吴之战胜利后不久,勾践就赐大夫文种宝剑自裁。要知道,勾践灭吴,大夫文种是出了很大力的。他帮助勾践治理越国,更帮助勾践与吴国斡旋。如果没有文种,勾践即便再苦心孤诣,只怕也绝难灭吴。

(范蠡、文种等人画像)

而与文种同为越国功臣的范蠡,却明白勾践为人,所以及早离去,免于杀身之祸。至于说勾践为何如此杀戮功臣,在笔者分析,勾践苦心孤诣,隐忍二十二年之久,方才灭吴,只怕在苦难中,其性格也变得暴戾乖张,敏感多疑。而灭吴之后,好大喜功,勾践更希望别人以一种敬畏的眼光看待自己。

而不是昔日在吴为奴三年,又卧薪尝胆时的那副落魄模样,所以勾践看待范蠡、文种这些功臣,自然视为眼中钉,必欲杀之而后快。这也正是勾践性格之中的偏颇,而且二十二年的隐忍令其性格走向极端。而勾践杀戮功臣,一则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二则因为多疑,猜忌。所以说,灭吴成功之后的勾践,变得能与人同患难,不能与人同富贵了。

总结

(越王勾践画像)

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整个过程来看,勾践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复仇,勾践可以屈尊为奴,换得敌人的原谅;为了振兴越国,勾践可以卧薪尝胆,二十二年如一日,矢志报仇;为了能够得到贤才辅助,勾践更能虚怀若谷,礼贤下士,这才能有范蠡、文种等贤才相助。可是一朝灭吴复仇成功,勾践却又猜忌、杀戮功臣。

可见,勾践是一个何等矛盾之人。他卧薪尝胆、苦心孤诣,自然值得后人敬佩。但是勾践一朝得志,灭吴成功,就忘却昔日苦难,杀戮昔日患难之臣,更不免有小人得志之嫌,为人所不齿。而对于大夫文种,笔者更觉得其死得冤屈,本来以为灭吴成功,文种自己也就功成名就,可谁想到却是招来杀身之祸。

笔者一直在想,如果文种知道自己后来的下场,他还会不会帮助勾践灭吴。而由文种的遭遇,笔者又想到了三国时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却怒杀谋士田丰之事。文种就像田丰一样,没有看清勾践的面目,田丰被袁绍赐死之时说道:"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笔者觉得,文种对待勾践,难道不也是"不识其主而事之"吗?感谢阅读,再见!

参考资料:《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绝书·越绝卷第五》《三家注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论衡·卷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