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烽火戏诸侯”是个借口?漫谈晋阳风云中的计谋战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封神演义中,周文王拉车走了八百零八步,姜子牙保了他八百年的江山,这是为什么两周八百素有浪漫之称的来源。而这浪漫故事还有详细的内容,文王西拉301步摔了个跟头,东507步摔了个跟头,而这东西,正是那东西两周,八百年的江山,内部早已四分五裂,在西周和东周开头的那几百年,周王朝还是有控制力的,而最后的几年,根本没有了控制力,整个两周的八百年,像是往下坠的抛物线,慢慢的走向了灭亡,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让幽王背上了骂名,但烽火来的诸君是来保卫的,还是攻打的?这是历史深究的原因,周朝的制度灭了自己,还是周朝的诸大臣灭了自己,无法想象晋阳风云的开始和结束会对当时的时代产生怎样的影响。

周王朝

在公元前1046年,我们追随到牧野,周武王在此地与纣王开始了最终的决战,最后周武王赢得最终的胜利,灭了商,建了大周,而这时候成为西周。公园前256年,东周已经开始,这是继西周后的一个朝代,而天子依旧是被废的太子,东周的开始已经是诸侯争霸,这时候成为春秋时代,而随着春秋战乱,小诸侯国被大的吞并,随着各子诸侯的发展,东周内部已经开始发生着悄无声息,奴隶贵族采用封建剥削成为了地主阶级,随着税赋改革,邦国下的人民开始不断笼络,晋国在春秋末期开始衰落,随着晋阳风云的开始与结束,晋国完全分裂,为战国时代划开帷幕。

根据《史记》记载: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意思是襃后死后,王室开始纷争不断,而各地诸侯开始惦记王室。

从这里即可看出,烽火戏诸侯只是个诸侯攻打的借口,而这些诸侯大夫来看,早已经对王室开始垂涎。

春秋晋国版图

一、生产力低下的封建,即封邦建国能把松散的个体整合为整体生

周朝的制度名为宗法分封制,这种制度的开始就意味着分崩离析,周武王把自己的下的天下划分给了自己功臣和亲戚,这些成为诸侯,诸侯拿到封地在自己的封地里划分叫大夫,大夫划分叫做家,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由此而来,这种制度下的国家倒像是层层分级下的承包,天子是老板,工程则是天下,而老板把天下工程分工交给了不同的诸侯公司,诸侯公司给自己的部门长官大夫,而大夫把自己任务给了员工士。士意味着最低级的,这种层级分明的承包在当时可是最好的制度。

随着分封的不断进行,人类社会构架开始构建,在当时的时代,这种制度全国的人开始围绕着周天子身边,但这种环绕并非团结,层级下的负责任制度是与现在不同的,大夫能为诸侯负责,而大夫不为天子负责,这就出现了等级的严格分明,每一层都是单独的连接,而不是乱线,周天子也有自己的地盘,等级最高,其余的诸侯要向周天子交钱,跪服,但这就有了个问题,国家政事,周是插不上手,只是等级最高的诸侯而已,诸侯在开始对周王朝是不敢动手的,但对评级的诸侯是可以动手的,于是开始战争不断,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的诸侯越来越强大,有的诸侯越来越小,弱肉强食下的诸侯,从一千多个变成了十几个,这时候的周,已经没什么号召能力了。

层级分明的周王朝

故有《左传》记载: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在周天子身边围绕,保护周国不被攻打。越来越多的诸侯被灭,这也是一种内在循环,因为竞争的激烈,而历史为什么从争霸到了兼并,是有更深层的原因,齐灭14,鲁灭13,秦灭14,楚灭60这都是弱肉强食下的淘汰原则,这种主旋律最终会形成群雄争霸,而这种争霸是怎么形成的呢?

究其本质来说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他们开始战乱,耕作技术和冶金能力开始提高。经济永远是根本,这个时代的进步则是必然的,因为随着诸侯国在自身内自己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到来,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也开始了掠夺的贪婪欲望。

封邦建国下的周王室

二、垄耕和铁器的技术,使得战争的规模开始几何倍升级

春秋末期,垄耕种植法的出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垄耕就是在种地之前就把土地耕一边,高的叫垄,垄与垄之间叫沟,而把农作物种在垄上就可以得到产量提高,这一个技术,让农作物产量提高,而这时候冶金技术开始得到发展,生铁冶金,当冶炼青铜的时候发现加入合金之后就会出现比铜熔点低的金属,熔点低意味着通过液化来做各种的工具,但远远不够,随着冶炼技术的升级,铁逐渐出现,初铁但批量生产十分的麻烦,因为这种铁必须在炉子里面炼制,如果流出就会凝固,所以必须把摸具固定,一旦一次失误,摸具就会失败,无法生产,但随着鼓风的出现,技术升级了,标志着铁出炉可以是液态,而且可以成型。

但这就意味着由笨重的青铜器到了轻便,坚硬的铁器时代,而这时候,生产力工具越来越多,进行了批量生产,配合垄耕种植法,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双丰收,铁器带来的好处不止一个,还有地盘的扩张,青铜时期的时候有很多的荒地,这种荒地的规模十分的大,而随着铁器生产,在铁骑之前,中原的土地,是十分松软的,因为挨着黄河流域,即使用石头也是很容易开垦的,但黄河流域外的就很难,开荒了像秦楚国,边境都是蛮荒之地,土质坚硬,石头根本开垦不了,而随着铁制农具的产生,完美的解决了耕作的难体,不仅能调高产量而且还能开荒,而随着开荒,与邻国的摩擦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土地的压力,让诸侯不断寻找合适的居住土地,战争机器由此开动了。

垄耕法

而铁器还有个作用,就是实惠,因为铁器批量生产,人人都拥有了铁器,坚硬,耕地和砍人则是十分好用,各国开始偷窃或者自己研究冶铁技术,而铁兵器的运用则是战斗力大大增加。根据《春秋历》记载:上狭帝王,下治疗庶民,大小强弱的分别,促使着写世族团体开始走向联合

三、晋阳风云,来自权力之间的征讨

晋的领土则是现在的山西,而晋国则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它也是拥有者历史的功绩,在春秋的时候,晋国几乎面对的敌手都是游牧,南蛮,西戎的政权,如果晋不存在,华夏文明则会改写,野蛮人则会占领华夏,也可以说晋国以一己之力保护了华夏,但春秋后的晋则是被架空了,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家内乱,从晋文公重耳逃亡就可以看出,晋已经开始内斗,晋文公上位以后,认为自己的家族里的萧墙不是好人,于是执政的官员成为了异性贵族,这种执政关官员类似于宰相,而这种虽然避免了内家政权,但给了外家争权机会,这些执政官员,一代又一代成为了独立的利益集团,这些独立的则是卿,在晋国成为晋国六卿:分别是中行氏,智氏,韩氏,范氏,魏氏,赵氏,六家独立,而最后的则是三家分了晋。

晋国周围邻国

智国,范国,中行国都没有到达战国,这是由一个赵国的赵鞅来说,当时在晋国六卿以外,还有一些的势力,比如说邯郸,邯郸当时是个小国,跟赵国同族,只是改姓,而邯郸这个地方十分的迷人,赵鞅对此上了心,用了一计把邯郸氏抓了起来,而邯郸氏有个名为邯郸稷的人,他的舅舅则是六卿中的中行掌门人,于是中行决定帮一帮邯郸氏,而中行怕打不过赵于是拉了范氏这时候,赵国大兵以来,中行,范大兵赶紧支援邯郸,把赵国打的是节节败退到了晋阳。而赵鞅则看打不过了,搬救兵找了智氏,跟他们讲利害,如果赵被灭了,邯郸就会成为六卿,而他们共同战斗过关系肯定不同,而智就会被三家攻打。

而魏本来就与那两家有世仇,如果你出兵救我,韩魏,就会跟上,我们四个打三个。这时候,战争一触即发,晋国第一站开始打响,中行和范得到重创,开始逃亡,逃到邯郸,而邯郸则被赵吞并,这时候这两人开始窜出逃亡齐国,追杀了八年,赵鞅深知放虎归山的后果,于是 起兵向齐要人,而齐不答应,因为如果两国丧失对自己也是不好的事情,于是开兵,但也是大败,由此可见晋当时的强大,一卿就可以打齐这个大国。

战国七雄

淘汰并没有完成,按照惯例,实力最强的智氏应该是最后的赢家,而事与愿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是因为什么呢?来源于智和赵在接班人上的选拔,智家选了智瑶为继承者,智瑶虽然能力强但是十分的自大,而赵呢选了赵无恤,而这个人十分的谨慎和小心,从开始就是遵循赵国开始的政策并贯彻到底,这就稳定了国内的一系列。

而智瑶呢开始了战略扩张,东伐齐,南伐郑,北灭中山一个属国,地盘扩张了不少,但他却不知道贪多嚼不烂,多了地盘却没有消化,上文讲了他自负,而且自视清高,与赵恤这种没有战略扩张的诸侯十分看不起,于是也开始了言语攻击,认为在灭邯郸三氏族上赵出力少,而随着两人的冲突决战在晋阳最终爆发。智瑶联合了韩,魏这两个老狐狸,在晋阳进行决战,赵寡不敌众逐渐下风,而这时候韩魏认为晋阳此地十分优越河道可以同时浇灌韩,魏,于是心里也是复杂。最终,韩魏反水,跟随赵扑向智瑶的军队,最强大的智瑶满门抄斩,智氏地盘全部瓜分,晋国三足鼎立彻底确立。

司马迁著作《史记》

评价

宏观上分析春秋到战国的开始与过渡,再从标志性事件来阐述。总的来说,战争是为了人口和土地的兼并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生产力才会得到破坏,但是有弊也有利,战争的催促下,各式各样的战争人才出现,管理的,能打的,经济的层出不穷,给中华文明最后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而同时战争让人们想要得到统一,可以说战争加速了中国的大一统,也为中国最后的强大姿态勾画了轮廓,从长期来看反而加速了统一,避免了西欧国家的四分五裂。而旧制度,旧统治秩序的破环,新制度新秩序重新确立,重蹈覆辙,而思想则会不断地变化,导致最后的思想文化繁荣。根据《史记·礼书》记载: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这就看出,思想的崩塌带来的后果。

而智瑶呢,在司马光的德才论里,智瑶也是有才无德之人,但是十分不合适的,具有很浓重的士大夫气息,放到当时的坏境来看,晋阳之战涉及不到道德,因为整场都是博弈,而智瑶答应给韩,魏分地,这样来说智瑶也是算信用之人,而相看赵无恤呢,把智瑶的头当作酒器物实在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干的事情,因为智瑶太强了,同盟的韩,魏也会害怕,因为能够打智瑶的赵都没法胜利,那小小的韩魏又如何与智瑶抗衡,而智瑶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看不清对手的实力,以为自己就可以打天下,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赵无恤呢防范手下的人,却又十分的尊重,这样解决自身的后顾之忧,根据手下的能力分配工作,而且实时关切手下利益,这就奠定了赵国内部的团结,而他胜利则是明白对方的势力,强的联合,弱的要么扶持要么吞并,根据不同的对手研究不同的方略,这种超前的战略思维能让赵无恤在这乱世里鼎立。这是权力的游戏,谨慎和小心则是最终获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史记》、《史记·礼书》、《春秋历》、《左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