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泉、松茗、宜壶、锡铛——为何说明代中叶茶馆的兴起归为社交?

 瓜子心 2020-08-08

茶是中国传统饮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的许多地方都有饮茶的风俗,并且所饮用的茶的种类也是十分丰富。与茶相伴随的,则是茶馆的兴起,茶馆不仅是一个为大众百姓提供茶饮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公共的社交场所,大众百姓在喝茶之余,还可以在茶馆里聊天、交流。

但是,与喝茶不同,茶馆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虽然早在宋代时在一些城市就已经出现了茶馆,但是宋代之后茶馆便消失了,在任何史料上都找不到关于城市中存在茶馆或类似场所的记载。直到明代中期之后,茶馆才重新在当时的留都南京以及杭州等地重新出现。自此之后,茶馆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直至今日仍然都是许多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希望通过简单的介绍,令读者们了解到明代的茶馆具体是怎样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茶馆的。了解这些东西,不仅对了解茶馆这一场所的发展有益,对于了解明代的社会也是大有裨益的。

茶类展品

茶馆的出现

我国最早的茶馆在宋代已经出现,但是在宋代之后,公共的茶馆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以至于到明代中期,南京城内重新出现茶馆时,当时的南京市民还感到十分惊讶,感叹于这样一种全新形式的茶馆的出现。《客座赘语》中就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

"徐常侍铉无子,其弟锴有后,居金陵摄山前开茶肆,号徐十郎。……人第知金陵近日始有茶坊,不知宋时已有之矣"。

这种现象不仅仅在南京出现,在江南地区的另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杭州也同样出现了。在杭州的茶馆出现之前,杭州只有各类酒馆,人们到酒馆中吃饭喝酒,但从没有人会专门到一个地方去喝茶。因此,当茶馆在杭州出现时,杭州的百姓也感到十分新奇,也引起了许多杭州百姓的兴趣,茶馆的老板因此获利颇丰。《西湖游览志余》中是这样记载的:

《客座赘语》

"嘉靖二十六年三月,有李氏者,忽开茶坊,饮客云集,获利甚厚,远近仿之。旬日之间,开茶坊者五十余所,然特以茶为名耳。沉湎酣歌。无殊酒馆也"。

杭州百姓的心态,与今天的我们看到"网红店"时的心态类似,而这些茶馆在当时也确实可以算得上是"网红店"了。

茶馆的类型

当时的茶馆也有分类,并不仅仅只存在着一种类型的茶馆。简单来说,在当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茶馆,一种是面向普通百姓的大众茶馆,另一类则是比较精致的、面向文人雅士的茶馆。

面向普通百姓的大众茶馆消费相当便宜,主要供应的就是普通的茶水,有些茶馆可能会搭配一些简单的点心,除此之外便再无其它的东西。由于这种便宜的消费,使得广大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在轻松的茶馆里歇息饮茶,因此茶馆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明朝中后期茶馆刚刚兴起时,还只有在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才能见到踪影,到了清代之后,茶馆便已经在许多小县城内扎根落脚了。《锡金识小录》中对茶馆的发展有这样的记载:

古代有韵味的茶馆

"酒馆、茶坊昔多在县治左右,近则委巷皆有之……至各乡村镇亦多开张,问乡之老成人云:由赌博者多。故乐其就食之便。……康熙之末,邑有'遍地清茶室'之谣。昔卖清茶惟在泉上,后乃遍于城市"。

茶馆之所以可以在各地遍地开花,除了其消费便宜,方便大众百姓消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开设茶馆的成本也相当之低。开设一个茶馆,只需要有一个门面,准备几张桌子凳子,再准备好茶水便可,可以说是相当简单,花费也是相当之少。清代的《内阁大库刑案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

"乾隆三年八月里,杨元臣约小的与钱国兴租穆朝先家房子开茶馆卖糕,议定共出二两银子本钱,赚钱均分"。

现代茶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开一个茶馆仅需二两银子的本钱,可以说是相当便宜。而与消费很低的大众茶馆相对应的,则是那些精美的、专为文人雅士而设置的茶馆。这些茶馆往往装修精美,人烟稀少,可以供客人安静地聊天、交谈,同时,这些茶馆所提供的茶都是品质较高的茶,客人们到这些茶馆所做的是品茶,而不仅仅是为了靠喝茶来解渴。《留都见闻录》中对当时南京一座"五柳居"的精美茶馆进行过记录:

"金陵栅口有五柳居,柳在水中,置笼轩楹,垂条可爱,万历戊午一僧赁开茶舍,惠泉、松茗、宜壶、锡铛,时以极汤社之盛,然饮此者日不能数,客要皆胜士也,南中茶舍始此"。

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居的装修是相当精美的,出入此地的皆是比较富有的文人雅士,他们到此来品茶、交谈,追求的是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而不是大众茶馆那种庸俗的社交活动。

虽然当时有这两类茶馆存在,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大众茶馆成为了主流,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镇随处可见的是普通的大众茶馆,而不是精美的茶室。因此,当我们讨论茶馆时,主要讨论的也是大众茶馆,而不是那些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消费的高档茶室。

古代商旅的路边茶馆

茶馆内的社交

由于茶馆的消费相当低,因此即便是普通的百姓大众乃至穷困人家都能到茶馆去喝茶,这也就使得当时的大众茶馆成为了当时社会上三教九流聚集的场所,各种各样的人都会到茶馆里去,既是为了喝茶歇息,也是为了社交。

茶馆这种人流混杂的特质,使得茶馆成为了人们交换信息的好去处,不论是希望探求信息的人,还是为了查案的官方,都会到当地的茶馆去坐一坐,查探一下消息。在《丹午笔记》中就对这种行为有过记载:

"于清端公成龙喜微行。察疑,求民隐。……陈恪勤公鹏年守吴,亦喜微行。时有金狮巷富室汪姓,两子以暧昧事,杀其师,不惜挥金贿通上下衙门,以疑案结局。惟公不可以利诱。主谋者命重贿左近茶坊、酒肆、脚夫、渡船诸人,嘱其咸称冤枉。公察之,众口如一,遂不深究"。

也正是因为茶馆这种鱼龙混杂的特质,使得当时的许多人都觉得茶馆是一个危险且风气糜烂的地方,特别是士大夫们,十分担心茶馆的存在和发展会进一步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清朝乾隆时期的《新城县志》中就有过相关的描述,认为茶馆的存在对于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初俗鄙逐末。戒嬉游,近则见少趋利,长幼皆事刀锥博奕之戏,丝竹之声间作而不知止,浮荡之民闲游街市、茶肆、酒楼。常联袂接踵矣。……按:邑俗自前明中叶以至末造,浇漓日甚,民用不古,迄昭代与之更始,俗虽渐变。然余波未竭"。

当然,这种印象只不过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刻板印象罢了,这些士大夫不会去也不曾去过这些大众茶馆,自然不会了解这些茶馆的情况。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大众茶馆确实存在着三教九流的人,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普通百姓为主。由于其茶水便宜,普通百姓可以轻松地在这里喝茶、歇息、聊天,茶馆因此也成为了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的百姓可以在此进行社会交往。

除了社会交往之外,茶馆之内还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比如说我们十分熟悉的说书、相声等等,许多都曾经是在茶馆之中表演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馆的出现实际上给缺乏公共空间的古代中国百姓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进行社会交往和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没有害处,反而是大有裨益的。

清朝乾隆时期三四人组成的临时喝茶地点

结语

茶馆最早在宋代已经在我国出现,但大规模的流行还是在明代中后期之后。明代中后期之后出现的茶馆主要以大众茶馆为主,同时也存在着高端的茶室。大众茶馆的消费低廉,因此成为了当时许多普通百姓的休憩放松的最佳选择。

茶馆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公共空间的形成,人们可以到茶馆去进行社交,同时还可以观赏和进行各类娱乐活动。这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以及所在的社区进行联结的场所。

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缺乏这类公共空间的,特别是在城市中,人们更多地以家庭为主要的生活单位和活动场所,而茶馆的涌现则填补了这个空缺。这种公共空间的出现不仅可以紧密人们相互之间的连接,而且也有助于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总的来说,茶馆以及公共空间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客座赘语》、《留都见闻录》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