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四地闲夫 2020-08-09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爱人,就是尊重人、理解人、拿人当人、推己及人。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他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他看到身旁的弟子尽显各自的生命情态,感到由衷的高兴。

他的学生冉伯牛有了疾病,他去看望,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呼天吁地。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待生如子,弟子们也待他如父。

他去世以后,学生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为他守心丧三年,子贡更是守了六年,更有弟子和鲁人把家搬到他墓旁。

作为中国开办私学的第一人,孔子收徒不问出身,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的传统。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只要以礼相见,孔子来者不拒,他一视同仁地尊重每一个求学者。论国籍,学生既有来自其父母之邦——鲁国的,如仲由、冉求、颜回等,也有来自外邦的,如端木赐是卫国人,陈充是陈国人,司马耕是宋国人。

论年龄,最大的学生秦商,只比孔子小四岁;最小的叔仲会,比孔子小五十四岁。论出身,司马耕是贵族,冉雍之父是贱人。

因为弟子来源复杂,有人表示了不解: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俊,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葉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学生来去自由,人数众多。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只要是愿意改进自身的,孔子都会加以帮助,并且看重他现实改进的态度,而不论他过去善恶如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在教诲学生时,很注意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下面有关子路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鼓瑟,不合雅颂,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不喜欢他弹的音调,弟子们由此瞧不起子路。孔子为维护子路的尊严赶紧解释,以升堂入室比喻学问的深浅,说子路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学问没到家,以此寄希望于子路更上层楼,也让弟子们服气。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教学方法的不拘陈式是独一无二的,他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也没有后代教师们的令人震惊的清规戒律,他强调的不是对错误做法的惩罚,而是对正确做法的鼓励,不是强制而是说服。

对待任何的人和事,他都坚持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态度。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不认为自己拥有现成的标准答案而直接告诉学生,他看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注重通过启发诱导,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对年青一代寄予厚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发展观点。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而且,孔子鼓励年轻人一往无前,敢于担当,当仁不让于师。

年轻人对正义事业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他不需要学生们的盲从。

通过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求知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激发更多的潜力,这正是孔子创办的儒学能绵延不绝持续二千年余年的重要原因。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重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原则,也意味着孔子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信仰。

这种尊重和信仰,给春秋战国时代文化高度的发展,仓造了必要的有利条件。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所看重的是获得学生的完全信赖。这是比较平易的,因为孔子真的喜欢并尊重年轻人。他对自己年轻时的困顿生活记忆犹新。他的态度是一位父亲、一位兄长和一位老朋友

的态度。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在学生中的形象,是温而礼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而严肃,有威仪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这种和蕩可亲、温文尔雅的作风,最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他也以弟子为友,说:'丘有四友焉。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自吾得师也,前有辉,后有光…'自吾得由也,恶言不入于门'。

某天颜回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希望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又问孔子的志向。

孔子坦率给出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回答。

这样一幅师生以朋友身份谈心,彼此亲密无间、情意互动、坦诚交流的生动画面,相信是每一个老师都神往的。师生之间以如此平等对话的轻松方式,讲述各自的志向与抱负,这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在今天也依然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对学生非常真诚,他把真实的自我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无所隐满。

孔子在传授知识上无所偏私,没有留一手之说。

孔子与学生相处,和谐融洽,其乐融融。

他绝不会以势压人,强迫学生服从自己,而是敞开心扉,肝胆相照!

孔子教诲学生,很注意维护其人格尊严,学生有危难,也会拔刀相助

孔子在与弟子的交往中,善于为对方着想,注意扬长避短,不让学生为难。

孔子的交友之道是扬朋友之长,避朋友之短。碰上弟子遭受非议,他也会像朋友那样拔刀相助,打抱不平,维护正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