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教育理论与特点

 陋室求文雅 2014-05-22
我主持的教研活动题目(孔子类)

一、孔子对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的私学从来不教学生专业,他不教你将来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教的是你有所承担,教的是一个人的志向,一个人的胸襟,一个人的眼光,他教这个东西。

二、因才施教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施教。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一天子路问孔子,老师啊,闻斯行诸,我如果听到一个正确的道理,我是不是马上就可以照着这个道理去做啊,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孔子说那怎么行,有父兄在嘛,一个人做事怎么能自作主张,要问问父亲问问大哥,他们都说行你再做,这是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不久冉求也来问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去做啊,孔子说,那当然,你既然知道是正确的,毫不犹豫马上做。这两个答案完全针锋相对。小师弟公西华这两次问答他都在场,所以就非常奇怪了,就问老师,前两天大师兄子路来问你,你说不行,要听听父兄的意见,今天冉求师兄来问。你说马上就做,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孔子说,子路这人太莽撞,所以我要让他做事谨慎一点;而冉求这人做事优柔寡断,以至常常丧失机会,所以我让他果断一点。这就是因材施教。
宋代的朱熹对孔子的这个教育方法的概括就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这是因材施教。
 三、有教无类
     孔子办学讲有教无类,“类”是指弟子的身份,孔子的弟子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很富的子贡,有很贫寒的原宪,而颜回几乎是穷死的,甚至还有野人,子路就是个野人。
       但有些人孔子还是不教的,没有强烈学习愿望的人不教,智商不够的人也不教。
      而且孔子是用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匪)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上的我可以教他大道,中人以下教不了大道,孔子很客观,很讲教育规律。不愤不启,如果你不是发愤的要学习我不来启发你,不悱不发,如果你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也不会来教导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你的智力不够我也再不教你了。
       所以孔子讲有教无类,讲诲人不倦那还是要看对象的。后来孟子讲,人生的三大快乐其中一个快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快乐不是得天下人而教育之,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孔子做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我们说孔子做的教育是精英教育。

四、愚教于乐
孔子不仅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诗》的教育,而且在形式上重视寓教于乐。中国古代的教育在小学时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读诵,老师不讲解,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道德仁义的内容占领着头脑,思想就比较纯正。而且古人的教学理念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等到十五岁以后上了大学,也就是太学,老师开始讲解。老师是背过的,学生也是背过的,所以,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书本。老师就经常带领着学生游山玩水,一边进行着学术研讨,共同提升着学术境界和做人的品味。由此可见,古人的读书真的很快乐呀!

五、孔子也有教不好的学生。
       孔子有个学生叫公伯寮(辽),这个学生很糟糕,后来人们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毛腾)’,毛螣就是害虫。孔子门下也有害虫也有教不好的学生,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在季桓子手下做家臣。然后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两个共同在鲁国的政治上有很多改革的作为,但这个公伯寮在季桓子面前说子路的坏话。最终导致季桓子不再信任子路,导致子路丢官,直接地和间接地导致了孔子自己的丢官,所以这人很糟糕。

       中国的教育不太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的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