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叶马兜铃,中药安全性

 植物游记樊蓉 2020-10-29
大叶马兜铃资料

大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kaempferi)来自于马兜铃科,马兜铃属。

草质藤本;根圆柱形,外皮黄褐色,揉之有芳香味苦;嫩枝细长,密被倒生长柔毛。

叶纸质,叶形各式,叶上面嫩时疏生白色短柔毛。花檐部盘状,近圆形,黄绿色,基部具紫色短线条,喉部黄色。

产于台湾、福建、江苏、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生于山坡灌丛中。

开头

文中的大叶马兜铃是在云南罗平遇见的,同事告诉我,这个在他们当地叫“南木香”,用于治疗小孩腹痛,效果很好,之前给自己的孩子试过。

我看到他的花,告诉同事,这个是马兜铃属的植物,含有马兜铃酸,过量服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同事听完,冒了些冷汗,问我她们当地端午吃的百草根里面,还有哪些是有毒的?

虽然大叶马兜铃在当地一些土方子里面,应用及功效较为确切,但植物志和文献关于它的功效描述几乎为零。

我想大概是因为“马兜铃酸”的缘故,限制了本属植物的发展。

从前面被禁用的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等一系列马兜铃属的植物,我们几乎是“闻马色变”。

但在不知晓他毒性的地方,适当的应用,体现的确是他的疗效,而非毒性。

而且中药多成分起作用,因为马兜铃酸,把整个马兜铃属植物封锁,会不会是“矫枉过正”。

我们来看文献关于马兜铃酸的介绍。

马兜铃酸与肝癌

马兜铃酸是一种硝基菲类有机酸类化合物,天然存在于诸如马兜铃属及细辛属等马兜铃科植物中。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全世界一共有600余种。

在论文发表前,科学家们就在努力寻找证据,希望在分子层面证明马兜铃酸的毒性。

他们指出,马兜铃酸可以将基因中的A核酸改写成T核酸,使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并逐渐演变成癌症。

对全世界1400多个肝癌样本进行了检测,并发现了上述突变。并表示这种突变是由马兜铃酸造成的。

但根据流行病学大样本、大数据分析,我国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与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尚无直接有力的数据支撑。

马兜铃酸肾毒性

20世纪90年代,比利时发生马兜铃酸肾毒性事件。

2003年,我国多家媒体报道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成分含马兜铃酸导致肾病。

欧盟及新加坡等地2001年到2005年间,开始禁止使用含马兜铃酸的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明确或可能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有朱砂莲、天仙藤、细辛、寻骨风、马兜铃、汉中防己、追风藤、淮通、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鉺环、乌金草、威灵仙等。

目前,马兜铃酸含量高的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药材已被禁用。

最新版《中国药典》仅收录细辛,其马兜铃酸含量必须低于十万分之一。

按照规定,病人每天服用细辛的量为1克至3克,其中马兜铃酸的含量不超过30微克,马兜铃酸水溶性差,煎煮过程可以降低其含量。

因而,病人服用的药物中马兜铃酸含量极低。而任何毒性都与剂量有关。

辩证看待药物毒性

除特异质反应外,药物的毒性包括致癌性与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

任何药品都不能大剂量、长时间服用。辩证看待“是药三分毒”。

中医从未否认中药的毒性,《本草纲目》就有“有大毒、有小毒、不宜久服、不作内服”等描述。

就临床比较常用的细辛,宋代就有《本草别说》记载“细辛不过钱”的说明。

结尾

大叶马兜铃的介绍就到这里啦,我们应该应辩证看待药物(包含中药)的毒副作用,不应矫枉过正一刀切。

“是药三分毒”,我国传统医药学对此早有认识,如导致肝损伤的千里光碱、雷公藤甲素等,通过配伍、炮制等手段,发挥其药性抑制其毒性。

“以毒攻毒”更是中医药的一个特色。众所周知,砒霜是毒药,但在治疗白血病中有独特效果。

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虽然有毒性,但在减重、消水肿、治疗关节炎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合理控制剂量,对毒副作用事先告知,且严格监控,可以限制其毒性。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

(2)马兜铃酸疑云:治病良药还是癌症元凶?发明与创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