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嘉齐656 2020-08-10

辛弃疾少年时曾带领起义兵杀叛徒、归南宋,而后,又写就《美芹十论》,心中恢复山河的理想始终不灭,确是英雄一个。

罢官归田的辛弃疾,就如同农夫一样生活,心态超然,令人佩服。

小七今天要分享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如诗如画,开篇两句,就让人神往。

这就是辛弃疾的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弃疾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是诗人夜里在乡村赶路时见到的景物和心中所想,全词轻快活泼。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皎洁的月光惊起了栖宿的乌鹊。这一场不仅细致,而且写实,因为乌鹊对光线极其敏感,日蚀和月落时都会乱飞乱啼,只有亲眼见过这一场景的人才体会出这句的妙用。

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这两句也成为辛弃疾的经典名句。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点明时间在夏季,“稻花香”是农村特有的典型事物。

扑面而来的稻花香,入耳的热闹的蛙鸣,将农村夏夜的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写得极为鲜活。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七八个星天外”暗示时间进入下半夜,天快要亮了,可是,此时却下起小雨来,对于夜行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雨了。

余秋雨曾在《夜雨诗意》中写道:夜雨是行旅的大敌。

夜雨会给孤独的行旅者突然醒悟到自己所处的孤苦的处境,然后顾影自怜。

可是,辛弃疾却不是那个自怜者。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下雨了,正当辛弃疾惆怅之时,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两句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有力地表现了“忽见”时的惊喜之意,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小七读到辛弃疾,对他十分佩服,他是一个文武全才,亦是一个生活的智者。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他一心致力于收复山河。武,他能上马杀敌,文,能写就治国方略。

可是,在懦弱的南宋王朝里,他的抗战主张却屡遭打压,大志不得伸。

于是,当他赋闲在家时,只能欣赏美丽的农村风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那是怎样的失望与悲戚,但是,他依然能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之美。

有一位哲人说过:真的勇士,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辛弃疾就是这样的勇者吧,在政治失意后,人生志向破灭后,依然能够欣赏到自然的美好,依然能够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样绝美的诗意,人生,能进,能退,方为大智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