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刘佳

 铁捻山 2020-08-10
【摘要】:基层社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系列触及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并呈快速发展态势。但现有社会治理模式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导致社会治理无法发挥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对社会矛盾和风险的管控能力,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是“社会治理”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当中,既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相呼应,又顺应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形势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这个总的环境之下,对现有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所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际,将微观的基层社会治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背景中,围绕以下三个目标展开研究:一是厘清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基础性概念内涵,将界定或使用上比较模糊的定义、关系等确定化;二是系统性地介绍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先进省市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方面的经验,为我国社会治理改革、社会体制创新以及社会政策制定提供可行的途径和建议;三是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微观视角和我国社会建设、社会体制改革的宏观视角,分析和探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的路径选择。论文力图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缘起、价值、意义、必然性、必要性、问题与困境、发展态势与愿景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建构问题。论文采用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中,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树立和归纳,针对全能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以及有限型政府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并介绍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基层社会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等核心概念。然后,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工作开展的实际案例出发,完整的归纳和总结了现有的先进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服务对象不科学、管理体制不顺畅、服务人员不充裕以及经费保障难以到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研究的最后,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在创新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基本形式的分析,分别从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手段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案。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体系中的公务员、社会组织成员、公民等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转变,还须在方式方法、管理手段、运行机制、组织结构、社会体制等方面进行革新。二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没有固定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路径和模式,但也存在一些可循的内在规律,即要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要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地的行政生态环境相契合,要以人为本和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三是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必须从更新治理理念、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以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