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学作品大奖赛入围大展:漆园无雪

 世界作家图书馆 2020-08-10
漆园无雪
知足而止誉小满
农谚云:“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大地色彩多,青黄绿白红。”小满时节,庄稼姹紫嫣红,精彩至极。我喜欢小满,是因为那个“小”字。小满则盈,大满将亏。它的可爱之处,在于不透。任何事情,透了,就再没的继续了,酣畅淋漓只是即刻的尽兴,温柔敦厚是另一番情味,更具生命力,因它是可供延绵的喜悦丰足。
古人追求的是中庸之道,不必事事求满,也无法大满。闲暇时静读《道德经》,读出老子的博大智慧,从上善若水到小国寡民,从无为而治到如烹小鲜,其博大哲学思维让我面对困惑迷茫之人生汗颜。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样精彩之语言,让我感到心灵满满的之足,也就遵循老子之言,寻一些人生小满的慰藉,为实现梦想而储备多些宝典。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末期,社会变革尤为剧烈。当时,大小诸侯们在贪求财富、追求政治权力的欲望的推动下,社会进入了一片混乱和无序状态。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曾任“周守藏室史”,在政治中的地位较为超然,因掌管图书,又多见历代的典籍及四方的文书和档案,为其日后辞官隐居研习上古之道廉思想,对古代的廉政思想及传统道廉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老子以其史官的睿智和丰富的阅历、新兴士族的独立意识,敏锐地察觉到统治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必然性,认识到正是那些如“盗夸”一样的“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的统治者们“求生之厚”、“富贵而骄”,才造成了祸乱不止、百姓饥贫的不平等不合理社会。所以,老子批判无道的昏君,痛斥统治者纵欲奢华的生活。主张从俭从廉,执政为民。提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老子》第53章,以下凡引此书直接注明章次)
老子是人们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其学说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道德经》说成是“哲学的哲学”,这是因为“西方一切哲学思想,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源头。”老子的廉政思想内涵丰富,是其辩证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给现代人提出了很多为人、为官、为政的原则和规范。其思想中的廉政文化理念包含应天顺民、无为而治的廉政之治,知足常足、宠辱不惊的廉政心态,不守金玉、清心寡欲的为政德操,慈爱俭逊、功成身退的为政修养,道法自然、循道而趋为政思路。它启发当代领导干部要清心寡欲、廉政为民,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在物欲横流、复杂纷繁的社会潮流中,人们各方面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老子认为人之肉身是欲望的发源地。由于生存是人的第一欲望,老子说: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贪欲之人,常因贪得无厌而胡作非为,故谓咎莫大于欲得。人天生而有欲,但是欲望应有所节制,使之勿过其情。故仁者善制其欲,凡视听言动,皆能自我节制,而不致于贪婪失度。老子的崇尚“廉”的目的即救世摆脱肉身的欲望,控制欲望向贪欲的转化,帮助个体良性的发展。老子强调 “至虚守静”的修养方法。他要求:独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遂性率真;在内心与风情俗世、社会热潮、政权架构、达官显贵保持距离。摒弃尘世之欲,摆脱外物之累,融入天地万物,实现超然逍遥。他推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贵柔守雌、慈俭谦退、知足不争、致虚守静、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老子》一书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说出的,就已经不是“道”了。道虽不可言说,但却是真实的存在,道的存在是通过其作用显现出来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4章)老子曰“上善若水”。 他把善比作水,讲明做人要像水一样慈善、善良、善意,并像水一样的无私欲。执政如水,也就是执政要像水那样善待民众取善如水,取善为水,以水执政,这是对党政干部的本质要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个官员为人处世是不是正直、正义、刚直,有没有气节,是辨别忠侫,判断善恶、区分高下的试金石。老子在《道德经》曰:“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讲出了水以柔弱为品德,不与人争,而是顺随引导,该流则流,当止为止,无所不可。在道家思想中,水被看作他们所理解的“贵柔不争”之德的象征。水之柔,它与执政而相联。执政,需要刚性,也需要柔性。执法如山,讲的是执法的原则性、严肃性;执政如水,讲的是执政的灵活性、适应性。惟有水,则可以作为执政柔性的隐喻,只有这样才能在治身、治国上,要克制自我,去其贪妄。“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语出西汉.恒宽《盐铁论.疾贪》。意为想要影子端正先要使形成影子的人或物体的外形端正,当官的想要下属廉洁先要使他自身廉洁,通过影和表的关系作比,说明廉政的根源在领导本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里把宽容、啬俭、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作为保全自己、以退为进的三大法宝。这也应该是保持清廉的三宝。“慈”,从廉政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爱民、做人民的公仆。“俭”与“奢”相对,老子的意思是:宽容,才能勇敢;啬俭、退缩、保守,才能宽广;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事物的首领。如若不然,舍去宽容、啬俭、后退,盲目追求勇敢、宽广、抢先,结果只会导致死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这两句是说:天下行大道,社会安平,国富民昌,无战争,无内忧外患,百姓安享康乐,故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开田辟地,以期马粪肥田而已。天下若无道,世道必乱,百姓不能安其业,万物不能安其生,盗贼滋生,兵戈四起,此正是戎马有用之时。故养兵屯马,以备国家之需要。
此四句是以马喻道,马之去为有道,马之生为无道,故以马的“去”与“生”,比拟天下之有道与无道;以“粪马”与“戎马”,象征国家之治与不治。比喻巧妙,寓意深远。治国之道,当以无为自然以养民,以无欲之事而安民。好象马匹一样,虽是有用之物,用之于疆场可以卫国,用之于战阵可以御敌,用之于农事可以耕田。道行天下之时,国泰民安,上下祥和,无兵甲之患,天下太平安然,百姓安居乐业,故用走马耕田种地,积粪肥田。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罪莫大于可欲”,人的欲望是罪恶的总根源。欲之为害,无所不至。譬如酒池肉林,象箸玉杯,皆是一念之欲。名誉富贵,财物享受,求胜于物,逞强于人,贪高求大,执相偏迷……,凡此种种,皆为人欲之私,皆是造罪之根。故曰“罪莫大于可欲”。人的欲心生起,犹如千钧之弩,惟在一寸之机。一星之火,可烧万顷之荒;一念之正,可除万念之妄;一念之邪,可引万魔之兴;一念之善,即是天堂圣境;一念之恶,即是地狱之客……。可见人之一念,关系甚大。修真之人,心性标准要求更高,先要从止念静心,止欲生悔处作下手功夫。心不虚静,不从小处克己,念头不止,妄心频动,虽昼夜无眠,殷勤求道,亦只是空劳其形,空有其名而已,岂能逃脱业力的缠扰。《道德经》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译为同时看五种颜色,使人眼瞎,同时听五种声音,使人耳聋,五种味道入口,使人口伤。整天声色犬马,使人神志疯狂。难得的宝物使人品行变坏。本文阐述了抵制贪欲的思想,他认为“五色”、“五音”、“五味”等物欲的诱惑使人思想迷乱、行为失控,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贪求物欲的恶果,令人警醒。自古以来,“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我们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身边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个别人为了蝇头小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对领导进行拉拢腐蚀,贪欲之人,常因贪得无厌而胡作非为,故谓咎莫大于欲得。人天生而有欲,但是欲望应有所节制,使之勿过其情。故仁者善制其欲,凡视听言动,皆能自我节制,而不致于贪婪失度。如果不是这样,反而是骄横傲慢,必然要生祸患。对此,老子认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译为:积蓄财物,使它盈满,不如罢休。金玉满堂,都不能守住。富贵而骄傲,是自己招灾。功业已成,身子退下,是自然的规律。(《道德经》第9章),告诫世人要保持清廉之心,老子深谙物极必反的规律,透看到了“金玉”、“富贵”中隐藏着的灾祸,“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保持。由富贵而生骄纵之心,是自己给自己遗留祸殃。”老子要告诫世人的,就是贪恋财富、放纵物欲只会自招其祸的道理。为了贪,有人为达到目的,往往不顾道德廉耻,不择手段地与人相争,背信弃义,发生嫉妒、欺骗、甚至仇恨、杀害。贪使人变得卑鄙,与真道、善美完全隔绝,却与魔鬼相伴为伍。所以,老子倡导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27)。如今生活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严于自律,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做到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清正廉洁,纤尘不染,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老子不仅仅是劝谏世人与世无争,自己的一身就是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他以不争、率性为原则,突显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他认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译为:宠和辱,都是人的惊恐。留下大的灾患,总是人的自身。我所以留下大的灾患,是因为我只顾自身,如果我不顾自身,我会有什么灾患?因此,人能重视用尽自身的力量以为天下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他;喜欢用尽自身的力量以为天下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他。(《道德经》第13章)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世人往往为了追求名利而不顾及身体甚至生命,为获得物质的享乐绞尽脑汁,耗尽精神,殊不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认为:知道满足而不争虚名,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危险,生命与财富就都可以长久拥有。只有统治者无为无事、好静无欲,人民的心灵才会得到净化,回归纯朴的自然状态。圣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具有这种纯真朴素、甘守廉洁,无私无欲、施利于人的精神。具体而言,就是统治者不标榜贤才异能、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争功名、不做盗贼、不被惑乱,这样国家就安定,人民就会过上宁静祥和的幸福生活。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最佳状态。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代价,贪图过多的物质利益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老子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德经》第44章)?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这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世人却往往不能妥善地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常为名声、地位、财货而轻生,对欲求贪得无厌而不顾危亡。他倡导为官应毁誉不动于心,荣辱不劳其神,才能达到哀乐不入而以理化情的境界。他认为:只有根绝了对身外之物的欲望,才可以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满足于眼前的生活,才可以心静抱朴,安于廉洁,心怀天下,执政为民。对于治国,则是劝诫统治者要清心寡欲、廉政爱民。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清心寡欲,爱惜民力,老百姓自然不会遭到过多的侵扰,社会矛盾自然无从产生,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执政者不折腾、不多事、不贪心、不妄为,百姓自然刀会少了利己之心,更加善良淳朴,自化自正。在《道德经》第7章中,老子论及“天长地久”之道,最终会成就大“私”,即赢得天下人的关爱。老子思想中的少私就是要承认人性本身中的私心,在承认这种私心的基础上,不断地减少或克制自己的私心,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老子提倡应天顺民、知足常乐、不守金玉、功成身退、道法自然,显然是人生小满的一个体现。“人生小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从廉政文化的角度说,老子廉政思想中“不争”的前提是“为”,不居功的前提是“功成”。“不争”即大公无私,不争功名,不求回报,也是小满态度的展现。小满,是一年中最佳的季节;小满,也是人生最佳的状态。所以,知足而止是“小满”的禅释,也是人生的最佳状态。学习老子智慧,让人生保持在“小满”的状态,这样,你会一直有富足感、幸福感了。
作者简介:
刘勇,笔名漆园无雪、灯芯草,政工师,任职于安徽省蒙城县政协。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世界华文小说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评论家、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蒙城县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全国小小说高研班辅导老师。近年来先后在《小说月刊》《西散原创》《青春阅读》《百花园》《短篇小说》等报刊上刊发散文、小小说2000多篇,荣获省内外文学作品奖60多项,其散文《好友子桐》等作品荣获十四届全国青年文学大赛一等奖,多次荣获“金穗文学奖”“政府文艺奖”。作品多次被收录《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语文同步辅导读本》《最受中学生喜爱散文全集》《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没有翅膀你别飞》《穿过风雪的音乐盒》等年选、文集、高考题库,中学教辅教材等几十种选本。出版散文、小说集《折子戏》《清廉庄子》《能不能陪我跳支舞》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