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豫之约”教师成长营阅读记录卡之《给教师一件“新武器”》第一章 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诊疗技术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0-08-11


上篇 教育诊疗技术与“心灵档案”

一、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诊疗技术

【摘抄】

(一)教育的四种思路

传统上,教师教育学生的思路有三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

第一种,动之以情,即所谓“爱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爱生,强调对学生的表扬和赏识,强调寻找学生的所谓“闪光点”。这种教育思路有时有效,有时无效。对那些情感缺失、情感饥渴的孩子效果比较明显。

第二种,晓之以理,即所谓“说教”。

这种方法可以算是“认知疗法”。这种教育方式寄希望于教师“口吐真言”,他们特别强调是非之辨、美丑之分、香臭之别,事事都要诉诸于道德。这种教育思路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之所以出毛病,只是由于不明理,一旦你跟他说明白,他豁然开朗,幡然醒悟,就一切都解决了。事实上,我们讲的道理很多学生完全明白,这种情况下,“晓之以理”的教育思路就会大触霉头。

“晓之以理”的办法只对那些确实一时糊涂,一说就明白,明白以后就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学生有作用,也就是说,认知疗法只能解决认知问题

第三种,约之以法,即所谓“管”。

这种老师的口头禅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热衷于制定各种条条框框,然后检查评比,表扬做得好的,批评惩罚做得不好的,迷信“严格”。这种教育思路强调服从,强调秩序,注重外表的一致性,所谓“养成教育”基本上是这种思路。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约之以法的办法只对那些有规则意识,有法制观念,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或者胆小,不敢乱说乱动的孩子有效,超出这个范围的孩子,光靠管只能失败。

第四种,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即教育诊疗。

这种思路并不排斥常规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的教育方式,而是力图减少常规方式的盲目性,同时对常规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予以探究。这种思路竭力避免教育者自我中心,它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且不认为某种方法能解决一切问题,主张对一个个学生、一个个班级首先进行“心灵体检、诊断”,然后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因材施教”为何如此困难?

两个原因:一是缺乏正确的理念(受华生的行为主义影响,“教育万能论”起主导作用);二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

(三)给教师一件 “新武器”——教育诊疗

1.假设——面对症状,能估计几种可能的病症及原因;

2.验证——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验证这些假设;

3.诊断——用排除法等,初步锁定问题的类型和程度;

4.处方——根据学生、教师、家长多方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

教育的处方常常需要同时开三张:一张是应对学生的,一张是应对家长的,一张是给自己的。

【心得】

本周开始阅读王晓春老师的《给教师一件“新武器”》,读得不多,但颇为震撼。回想几十年的从教历程,我基本上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的忠实信徒。虽然也有过较深层次的探究,但与王老师的“教育诊疗”相比,从理念到实操,差距何止几条街。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真正掌握“教育诊疗”技术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做一名真正的“明”师。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