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

 冯栎钧是老师 2020-08-11

接受“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我才第一次见到这套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他是一个很和气,说话很实在,观点很正的可爱老头儿。认真听完他的讲话,受益匪浅。

部编教材不只是一套公共教材读物,它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是语文教学新的发展方向,是语文人审视自己和参照世界的一种新探索。温教授的稿子值得老师和家长们好好读读。如果不学习,也许我们就会错过孩子最佳的发展期。教授的讲话很长,我会挑选最重要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分享。基本上都是先生的原话哦!


如何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

温儒敏

这套教材的总体特色——“守正创新”的新教材。

从编者这个角度说,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强调立德树人。

这个立德树人不是贴便签,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润物无声。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立意。

第二、接地气

努力做到不挂空,实用、好用。

第三、它是公共知识产品

它是“守正创新”,在原来好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和发扬。

第四、语文生活

小学生都有语文生活,我们要贴近语文生活。语文课要教好,就要重视孩子的语文生活。


第三个问题:一年级为什么要先认字,再学拼音?

这不是一个变化,而是一个教学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蒙学教材,“三百千”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诵读学习的。这是对传统的回归。

部编教材,第一课是“天地人 你我他”,这是给上学的孩子的人生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就是一辈子。还有“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我们要的是对传统汉字的特别的感觉。这个改变是有意的把汉语、汉字摆在第一位。拼音就是工具,不是目的。

改变还有一个意图,先认字再学拼音,就是给一年级放缓坡度。这是为了减少孩子们的畏难情绪。

还有一条。学语文有没有意思。不要当头一棒,要让他们觉得有意思。

按照我个人的意图,汉语拼音还要往后撤,撤个半个月。


第五个问题:“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栏目?要列入教学计划吗?

这是我们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大人就是老师、父母。这个栏目的意思就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们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这是幼小衔接的一种方式。

“和大人一起读”是有纸化的,这个栏目要想办法纳入教学计划,但是不能处理成教学中上的课。主要是要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动员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为阅读加油。希望这个栏目能带动中国的家长,多和孩子一起读书。我们会给家长布置作业,让他们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读。

我们很多家庭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可以先开启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读。在课堂里把家长找来,跟家长做好工作。把这个工作开展起来。

怎么教?可以以朗读为主,也可以以讲读为主。无论以什么为主,都要以书面语言阅读为主。不要给学生太多的压力,不要给他们多种作业,这样他们就不想读了。就让他们自由的读。


第七个问题:有人“吐槽”语文教材外国作品太多,“崇洋迷外”,有这回事吗?

有的人指责教材编者改编严重,杜撰假课文。有的说教育部出了内奸,看标题就吓死人。我顺便讲讲这个问题。

人教版教材,原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占22%。部编教材一、七年级,外国文学作品非常少。小学每个年级,大约是15%左右。

这个多少怎么好评判呢?谁说了算呢?每个人站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每个问题都会有不一样的意见。我们为什么要选一些外国作品?除了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为了拓展眼界和视野,要让未来的公民了解世界。面向世界,对不同的文化持开放的态度。不要把开放的心态,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对立起来,这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

我们的教研员一定要有水平,一定要有这个定力。一定要注意,对上对下负责。

社会角色不一样,分工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被媒体裹挟。不要紧张,要帮助老师做工作。要有定力。

现在有的人对改课文也很不满意。说“假课文”。有什么假课文。课文肯定有改动,特别是小学语文的课文必须要有所改动的。对于原作的不规范的词义。为了认知的规范,改动是常有的事。但是一般来说,改动是非常规范的。如果作者还活着,都是让他自己改的。贾平凹,曹文轩都是自己改的。那,你们生气什么呢?

过去叶圣陶主编教材,他也是有修改的,中学有一篇课文《最后一课》,他就是根据好几种译本来改写的。

以前有一篇课文《口技》。他里面写了男女情事,不改写入课文行吗?有的名人和作家不了解这个情况,他不断地讲,批评。你跟他解释也不通。我们改编课文,不是为了编者显示自己的高明,不规范的我们肯定要改。

所以,不要再去讨论什么假课文的事。


第九个问题:如何上好古诗词的课?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学“国学”?

这个古诗文篇目,小学初中都增加了。一年级就有,小学六个年级都增加了。12册,早先是124篇,这些天定稿又有变化,132篇,初中也有变化。平均每个年级都有变化。总数占30%左右,比原来多太多了。

怎么教?

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要太多阐释,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给一年级学生上《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知道大致写了什么?想象一下,就可以了。我看老师们的教案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没有必要。

讲王维的诗,山水诗,不要讲热爱大自然。只要能体会到多么的安静啊,就可以了。

《赠汪伦》我也有想法,读懂读通,写作背景,思想意义,修辞手法。真的不必做那么多。多读多想象就可以了。

有的教案太繁琐。比如《静夜思》,视频认识李白,放月亮的图片,代表团圆,还感慨。实在太麻烦,小孩子理解不了的。

我在北京做了一个调查,很多教案都是“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太死板,不得要领。

现在的语文课堂太闹,多媒体用得多,活动安排得多,唯独读得少,自主性的诵读少,这都会干扰和定格孩子的想象。

多读几遍,多读几篇,不要过多阐释。

要不要把“国学”当作课程?我非常明确的表达我的观点。没有必要。

“国学”这个概念很复杂,在晚清是为了抵御西学,拯救国粹而提出的,是当时“国将不国”之学,带有保守主义的意味。这些年,张扬国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精华糟粕纠缠,很复杂。我们还是提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好,“国学”不“国学”那是学术界的事儿。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学习“三百千”的班,这个不是国学,这是蒙学读物。那么小学生要不要读呢?读一读也无妨,但是里面也有很多的糟粕。读一读有意思,有兴趣,了解一点历史也可以。但是自己要学会去除糟粕。

其实,“国学”不“国学”无所谓,孩子肯定喜欢看书的老师,看书的家长。少看手机,少看流行杂志,多读书!读起来!就好!


温教授讲的内容很多,跟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四个问题。每一个看似小小的改变都隐藏着国家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教育人深深的责任。很感动于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接下来,可能更多需要我们去努力了。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怎么领会,怎么用好,还得细细揣摩,好好实践。

最后,向这套教材的编写者们致敬!

精彩回顾▽

秋天的怀念

如果恰好你的儿子和刘邦很像……

人生太顺遂不是好事!

慢下来,你才能“感”——听《四郎探母》

写得长就是好文章吗?

自读课文,还可以怎么学?——我们是这样学习《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

生活处处皆学问

我们的“百字作文”

为管大点赞!

让我们一起写起来吧!

图文编辑:姚付利△微信号:yao_fuli


♪☆  冯栎钧  ☆♪

有点可爱、有点逗比;

喜欢放声大笑、不愿放弃梦想的冯老师,

一直在努力!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

成就孩子,陪伴家长。

你愿意和她一起前行吗?

联系冯老师

E-mail: 3326132336@qq.com

欢迎大家以邮件的方式提出意见或是建议

☆♪ 谢谢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