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质化研究?

 冯栎钧是老师 2020-08-11

听了西南师范大学于泽元教授《教师如何做质化研究》的讲座,启发和收获都很多。“质化研究”的概念虽然不太普及,但是这种研究的方法却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常用。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经常会作为研究者来观察本班学生的状况,并作出评价,很多时候用的都是质化研究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质化研究呢?

我把于教授的观点和所做的研究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质化研究】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作,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关键词】

1、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质化研究,没有量化的指标,决定量化尺度的依据就是研究者本人。研究者的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研究水平如何。就好像,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就是一个道理。

2、自然情境

这一条是针对量化研究来的。任何事物都有三个变量:质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质化研究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得到的东西,这才是最珍贵的。这种状态就是自然情境。

3、整体性探究

质化研究是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理解的一种研究方式。

4、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不单单是数据,资料的收集还包括访谈、文本、观察等方式。

5、归纳法

通过众多个体寻找共同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归纳法是量化研究。是传统经验总结的升级版。

6、与研究对象互动

在质化的研究中,研究者要和研究对象互动,但是量化就不能互动,不能有感情因素。

7、行为与意义建构

上课玩手机。老师很冒火。问为什么?领导让他必须开机。这个意义就变化了。为什么变化,就是因为沟通。

8、解释性理解

每个人都会对一个事物有自己的理解。理解是对所发生行为的解释。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叫作——视界融合。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解释。在研究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当事人的原意,还要把研究者的理解融合起来。

【质化研究的特征】

1、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

2、个案性

3、收集文字性数据

4、深度挖掘,寻求本质与模式

5、关注文化的价值

【质化研究的种类】

常见的质化研究一共有六种方式:叙事研究、人种志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

我觉得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常用也最简单的方式是叙事研究,我对这种研究方式做一个说明。

【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即运用建构故事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研究。

为什么要讲故事来研究呢?

1、故事是具有一定逻辑线索和意义诉求的信息系统;

2、故事可以打破理论的僵硬和规训,进入到一种个人化的情绪与意义当中。

【叙事研究的步骤】

1、请教师或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

2、记录故事

3、分析故事,发现内在的线索或重复出现的模式

4、依据内在线索或重复出现的模式重构故事

5、(对故事进行理论分析)

从上面的五个步骤可以看出,叙事研究是简单方便的。老师可以研究自己,讲讲自己的教学故事,自己的课堂,记录日志和课堂分析,写完后回过头来分析自己故事的内在线索,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方式是很容易操作的。

好处是什么呢?

一是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能加强自我反思,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是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质化研究最重要的因素在研究者本人,本人的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水平。长期训练,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提升;

三是这样的方式比较容易操作,而且也简单有实效。

通过个案的深入研究,还能给周围的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可谓是一举几得。

在和于教授的交流过程中,我问道:是不是建立在量化研究基础上的质化研究效果会更好呢?毕竟数据可以为我们提供的视角是不一样的。针对个案研究的时候可能更具有科学性。于教授说,理论上是对的。但是质化研究本身也是很具有科学性的,需要长期的观察、分析、推理、总结,所有的研究需要的是坚持和深入。对于研究者本身而言考验更大,不断地提升自己,沉淀梳理可能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有效。

如果大家愿意,可以先从叙事研究做起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