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吧,这次我来讲故事!

 冯栎钧是老师 2020-08-11

http://wxhzw.blog.sohu.com/83416330.html

(张老师博客的地址)

有老师说,没有看懂我写的《质化研究》是怎么回事儿,叙事研究又是怎么回事儿?太理论了,太深奥了。我突然想起在张咏梅老师的博客上就有这样一篇文章,在我工作的第二年,通过上课和讲述的方式,她对我做了一次研究。

每次翻看这篇文章,我都很感慨,非常感谢张老师在不同时段点燃了我的教学热情。不懂事时的包容,不成熟时的点醒,现在的推动。我想遇到一个好老师真是人生的幸事。从这篇文章来看,从现在的我来看,张老师当时的点评很精准。我确实在她的影响下,在父母的影响下,在很多好朋友、好同事的影响下,成长为了一个爱教育、爱学习的人。很感谢生命中有他们!

当然,我也觉得质化研究真的是有价值的。一起来看看,我的成长故事和张老师对我的研究吧!

张老师:上周五,带着一年级的几位老师去听了五年级冯栎钧老师的课,冯栎钧任教一年半,据我平常观察,这位老师语言表达能力极佳,同时班级管理井井有条,上学期参加了重庆市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我很想走进她的课堂,同时也非常希望一年级的老师能看看高年级的课,从而多一个审视自己目前教学的角度。这堂课提前了一个星期预约,双休日刚过,我就在校内邮箱里收到冯栎钧的两个邮件,一是反思,而是关于这堂课她与家人的通话,很有意思,让我们看到一位年轻老师真实完整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照惯例,我做了一些点评。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有感

冯栎钧

上完课,感触真的很多。一动笔,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

先说说课前吧。

当肖力老师告诉我,张老师您要跟我约一节课时,我的心里有些高兴,也有些惶恐。就像您今天说到,从四年级教室经过时,总会在不经意间留意到我一样。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常常会出现您的影子。好朋友张俊时常会提到您,提到您的教学理念,说到您给他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偶尔,我也会偷偷地上上您的博客,去看看您对人生的一些感悟。我欣赏您的恬淡、自如、对家庭和事业的兼顾。慢慢地,在我的心中,张老师成了偶像。所以,您跟我约课,我非常高兴。可是又十分惶恐。因为,我实在有点害怕上得不好,而且我也知道在您的面前,很多我自身的问题会暴露无疑,这种焦虑甚至让我有点寝食难安。

为此,我认真的进行了准备的工作。首先,我认真研读了课文。说到这个,我不得不提到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这句话让我很感慨,站在讲台上那个人是谁,是教师,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是用他的人生,他的经历在教学,冯栎钧说到教材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在给我们传达这样一种潜藏于她思想里的意识,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种潜意识变成有意识,在课堂上真实地呈现我们自己,以“我”而不是“教师”的身份进入教学,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我的爸爸非常喜欢战争题材的片子,所以很多抗美援朝战场上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是我所熟知的。当我读完一遍课文,便已完全勾起了我对这群志愿军的崇敬之情,所以接下来当我看到支玉衡先生以诙谐、幽默方式的教学时,我几乎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也许这是我一个错误的起点,因为我想,我应该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把我所知道的告诉孩子,让他们理解,或者认同我的想法(当教师这样定位教学的时候,课堂关系只有一种了,那就是“师生”,用老师覆盖学生)。

这样,我有了第一次教学的预案。

在这个教案中,我将情感和写法两条线几乎剥离开来,平均用力,差不多各用了20分钟来分析和讲解。

具体的方式是这样的。以“亲人”这个点进行切入——全面感知课文——着重分析大娘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地方——学生自学小金花、大嫂的部分——回扣亲人这个主题——分析这三个自然段写法上的共同点——讲解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回扣亲人这个主题。

这样的安排容量非常大,差不多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把它挤在了一节课中完成。因为只想着我要讲什么,所以没有更多地留空间给学生。我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是达到了,可是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课后,年级组的老师帮我分析了我的问题所在。感谢他们,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而且既指出了我的问题,也给我留了足够的空间让我思考。

接下来的两天,除了原文,我几乎没有看任何的教案和参考资料。因为实在忍不住,所以在周四的晚上,我还是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上课视频。这个时候,我有了更强烈的感觉,每个人的风格真的是不能复制的。必须要找准自己,才能上好课。(也许冯栎钧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短短的几句话,她在完成走向自己的跨越。

我最擅长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言情。我是一个常常容易被自己打动的人。天生不具有理性的思维。

这时,我才下定决心按照自己的方式修改教案。

当教案写好之后,我第一时间和张俊交流了意见。没想到,他一听我的教案就对我说:“我觉得这才是你自己。”

我想,这应该是对我最高的评价了。谢谢他,给了我上好课的信心。

第二次的教案是以漫谈的形式开始的——亲人——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亲人。

和第一次一样,我仍然在重复着自己的错误。我还是把自己想讲给孩子们听的内容作为我的重点在处理。所以,当我觉得自己的引导可以的时候,我便戛然而止。教学也在这里停顿了。

张老师和师傅郑霖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让我顿时豁然开朗。我突然明白,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始终没有脱离固定的俗套。我还是在承担一个给予者的角色。我以为,当我这样做是正确的时候,传授给孩子的也是正确的。可是,我忘记了孩子们的需要。没有摆正自己的态度,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弥补教学上的漏洞。

不过这,是我在下午和张老师,郑老师以及其他的新老师一起座谈后,知道的。现在知道,也许还不晚。

虽然这节课也失败了,但是我却没有一丝挫败感。感谢张老师用极其婉转的方式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并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迎接新的挑战;感谢师傅一如既往的鼓励我,支持我;感谢所有参与听课和评课的老师给我的支持。感谢这堂课,让我们的心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张老师:其实你没有失败,我没有看错你,你的感性和思辨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而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非常重要的潜质。你回过头看你思考的过程,从爸爸喜欢战争题材到你喜欢这种题材,从看支玉恒老师的教案到自己独立面对教材,从读窦桂梅的实录到寻找适合自己的教法,你在短短的时间里做了好多次的跨越,而上课后,你又抓住了最为核心的一点“没有摆正自己的态度,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弥补教学上的漏洞。”我相信你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会在短时间内有更大的突破。记住我的话,一定把这堂课拿去流动。

张老师,您好!

昨天写完对课的梳理之后,我照例在周末给爸妈打了一个电话。聊了聊这一周的情况。

这一周,最重要的就是这节课了。

爸妈都还算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包容的眼光看待我所有的错误。所以让我可以很自由的成长。

我说到了这节课。这一节目标指向不明确,情感也挖得不深入的课。并且重点说到了您的评价。

我对他们说:“知道我这个课上成这个样子,张老师对我的评价吗?”

在电话那头我妈大声地回应我:“我的孩子最棒了!”

那一刻,我真的再次被感动,因为您也是用看待孩子的眼光在看待我。给我信心,给我勇气,包容我的错误,但又能让我正确的看待自己的错误和优势。

因为我一时间没有说话,妈妈又接了一句:“被批评了?”

“没有,恰恰相反,被表扬了。张老师鼓励我多参加比赛,积累经验并且给自己树立目标。”

爸爸问我:“你怎么回答的。”

“我说,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再加上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好象没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赛课上,平时教学我会争取做到最好。”

爸爸接着又问我:“这一周,你觉得收获是什么?”

“对这节课,我有了比较深的认识。”

“那么如果,没有张老师来听课呢?上完课你还会花功夫去思考吗?”

“不会,我哪里有时间嘛!我就写反思,然后又要上新课了。再说教学又不是我的全部,我还要学习,逛街,会朋友……”我在电话这边喋喋不休,在那头爸爸静静地听着我诉说。

当我列举完我所有要做的事情时,老爸在电话那头笑了。他说:“这就是你的生活。她就是由很多的人和很多的事情组成的。很多东西都会有吸引力和魅力。所以我们希望你是一个开放的孩子。我经常听你说你的学生,你的朋友,你看的书。而这一次,是你第一次说到你的教学。这么开心的,大声的谈论教学,我们爷俩还是第一次。作为爸爸,我很谢谢你的这位老师,我告诉你,孩子,这就是一个机遇,你遇到好人了,她在点醒你,看你自己能不能体会了。”

“不是我不想,我真的没有时间。”

“那是你在偷懒,我太了解你了。”老爸在电话那头大笑。

面对爸妈的笑声,我还真是语塞了。

“不要偷懒,你会有收获的。”

我们的谈话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还是第一次。

我爸妈从来都认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无论这个人的资质如何。我波动起伏的学习成绩(小学年级前5,中学年级倒数第7,高中年级100多名,大学年级前5)可能更好地证明了他们的观点。

挂了电话,当我再来反思今天下午的谈话和跟父母的对话时,我觉得自己仍然在延续课堂上的错误。我还是在坚持把自己认同的事情认为是对的,而这种一家之言很显然是狭隘的。

我想接下来,我会努力试着做些改变。让我自己也成为一个“开放”的人,像您,像爸妈,能够更包容的接纳更多地东西。我会努力的,加油!

冯栎钧

2008328

 张老师:最为高兴的是,通过听这次课,我激活了冯栎钧关于人生的思考,这也正是我的目的,就像我以前说的,只有思想明晰了,技术的空间才会更加自由和宽广,同样的,不断反省,不断丰富的人生才是真正优秀的教学之本,作为老师,工作与生活不可分离。为此,我要谢谢冯栎钧的这堂课以及她如此及时、如此真实和如此开放的表达。我会继续关注她,我对她提出的希望是五年内争取参加一次学校以上级别的赛课,她需要为此准备的不单是教学的技艺,更有她对生活以及教育的理解。

精彩回顾▽

哇塞,原来课可以这样上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

什么是质化研究?

核心素养的挑战与教师科研的应对

为孩子的安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社会大课堂活动

好的习作课应该是怎样的?

有一种爱世界的方式叫——寻声朗读

一节中段口语交际课——我喜欢的小动物

图文编辑:姚付利△微信号:yao_fuli


♪☆  冯栎钧  ☆♪

有点可爱、有点逗比;

喜欢放声大笑、不愿放弃梦想的冯老师,

一直在努力!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

成就孩子,陪伴家长。

你愿意和她一起前行吗?

联系冯老师

E-mail: 3326132336@qq.com

欢迎大家以邮件的方式提出意见或是建议

☆♪ 谢谢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