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二)

 冯栎钧是老师 2020-08-11

讲座:王荣生


第二,就是教学的环节和教学的内容。学生要达成教学的目标,怎么去呢?这就是教学的环节。简单说,就是教学点的先后次序。

通过课堂教学,怎么会把绿颜色变成黄颜色呢?这就是教学的内容。我想先讲教学的环节。教学的环节就是教学点先后次序的安排。

好的老师的大部分的环节大约是三个。我们国家好的教学我们研究的课例结论是大致是三个环节呈阶梯状形成一个阶梯状。建议老师,一堂课设计三个环节。假如有五个教学点,有的环节需要合并,有的需要细分。

讲教学环节的时候,我们常用王崧舟老师的课例。

《长相思》。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这首诗教学点在哪里呢?学生要学什么词语,哪些地方?

看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的三个环节。

借助注释,这是学习活动,读懂词意,我们要看是哪些词语。

展开想象,读出词情要关注哪些意象。

互文,读透词心。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表达的词意。

这就是教学环节的明白的道理。备课备两头,这是学生要去的地方。简单的说,学生先理解到这个程度,然后再到达这里。

先看教学点A,自己读这首词。很显然看起来没有预习。从我讲的这堂课,我们知道一个道理。诗词是不需要预习的。或者可以不预习。诗词的教学先要理解字面意思,达到会背,再开始讲解。

看,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在哪里。借助注释理解。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

再多读几遍,看看能不能读出点味道来。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自主感受理解诗歌的意思。

尝试读出味道。

问,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里?

为什么老师会问这个呢?身、心是理解这首词的关键点。这首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心的分离。学生会不会自主关注和感受呢?

如果我们凭着经验判断,学生有困难。通过注释,学生明白了身在何方?心在哪里?

第二个环节,展开想象,读出词情。学生想象,王崧舟老师运用的是诗意语文,建议老师看看最优秀的小学老师上的课,一定会有收获。

看见了什么?

山一程水一程,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就是想象。诗歌的情感都是在想象中,不是抽象的概括。想象中去感受,去声音中去感受,通过这种感受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情调,情绪。

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怎么安排,就是教学环节。学生先到这里去,再到这里去,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

如何安排教学环节呢,就是合理的安排教学点。建议,课文教学三个环节。

教学环节就是教学点的合理分布,教学的先后次序。教学点太多,合并。

第三,教学点,就是教学内容,或者知识点。无论是单元教学,还是单篇教学,知识点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哪些知识,学了这些知识有没有用。我们为什么学知识呢?原来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撑着油纸伞,独自,诗的断行处是关键点。

初步的理解的基础上,理解短句。学生就明白了,读诗原来需要关注这些地方。关注连绵词与情绪相互之间的呼应,断行处的呼应,然后学生看到其他的诗词,有作者刻意为之的表达,学生就明白了。

知识是为了解决教学的表达。知识点,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

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讲过,语文知识要随文而教,因文而教,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还不对,话要说具体,说明白。

张     精要、好懂、有用。

什么是有用呢?有用的基准在哪里呢?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纠正了原来的一句话。语文知识要随文而教,就是随教学点。教什么语文知识,就是学生需要明白什么,知道什么,运用什么。这就是教学点。

所以,语文知识随文而教,就是随教学点而教。有用,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

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学生学习《再别康桥》《雨巷》学生需要哪些语文知识呢?离开教学目标,是讨论不清楚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于阅读来说,语文知识是什么?

如何阅读的方法,如何阅读的策略。什么叫如何阅读的方法,策略呢?

第一,读的人。阅读的人,眼睛关注到哪里呢?你看的时候,看到这篇课文的什么地方?眼睛看到关键点。

第二,怎么看出东西来?

阅读方法简单地讲,就是两件事情。比如,刚才王崧舟老师讲的身心的矛盾。

《再别康桥》的开口音,收缩音。

《雨巷》的连绵词。

学生拿到这种类型的文章,这种语篇的文章,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来?或者应该看出什么东西来?这就是阅读方法。

阅读的复杂性就是不同的语篇关键点不一样。

第三,帮助学生解读困难点。

郭初阳老师上的一首诗歌

教学的成效取决于教学设计。诗词的上课,不需要预习。

第一个环节,多读几遍尽快把它背下来。

通过多读,让学生学会理解诗意。这是诗歌的理解方式。阅读分为默读和朗读。诗歌是形式是朗读。实用文章,是默读。

一位老师拿到新闻的题材,说请同学们朗读,是不对的。

朗读,背诵本身就是诗歌的理解方式。

第二,看这首诗歌的特点。

看一眼就会背,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一首诗,让一个人看一眼就能背,读几遍就能背诵。

这个环节就是,学生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能力,自主的感受。但是教学不能停留在这儿。

第二个环节,这首诗牵涉到三个方面。你,我,云。假如我们要画一个图形,三角形,你觉得我们要画什么三角形?

这是学习活动,就是通过这个活动解决教学点的问题。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意象的关联。

上课的时候,请了一位学生来画,学生画了一个宝塔形。表达了他对这首诗歌的感受。他问其他同学,这位同学的云为什么这么高?

一位同学说,宝塔不够高,他把宝塔尖画到黑板最高处。

你和我为什么这么短呢?下一段,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你的每一个一举一动,能感受到,我们很近。

讲这节课,要点在哪里呢?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为了运用某些知识。学知识不等于讲知识,尤其是小学阶段。教师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当然术语也不需要刻意回避。

第三个环节,我给大家印的诗歌,我相信同学们凭借自己的感受,一定会比作者取一个更有意思的标题。9个小组,拟出了9个标题。介绍为什么会拟这个标题。

学生通过拟标题的方式理解了这首诗。这首诗是朦胧诗,朦胧诗是什么意思呢?

看一眼都是大白话。但是它的意蕴无限。

所以,郭老师在这里采用的方式就是打开了这首诗的意境。

一组拟的标题是——距离。

学生讲:刚才我们画的距离是真实的距离,但是这首诗歌写的距离是心灵的距离。

如果课堂教学点明一点就更好了。前面部分讲的是现实。文学作品的形式往往就是内容,现实和心灵是什么关系呢?

这首诗,两部分合成一段也没有关系,为什么没有合成,现实和情感是不一样的。

第二组取的标题是——障碍

生讲:这两个人有问题。

老师问:这两个人是谁啊?我是谁?

生:男生

老师问:这是什么样的男生?

老师和学生讨论的是什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我们以前讲这个话题都很抽象。但是现在很现实。同学们讨论,内向,腼腆的。

我们再来看看,《雨巷》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再别康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组取了一个很长的名字——看起来很近,其实很遥远

大家看到这就是心灵的距离,虽然题目很长,但是抓住了这首诗歌的要义

远和近

后面两组。一是——自然

这个自然,看起来不搭,学生的理解感受,尤其是诗歌,哪怕看起来很迷糊,实际上是他们的经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验,要上升到诗歌的知识和阅读的策略。

生:这首诗看起来很自然(朴素)。

这首诗很多老师不好教,因为诗歌是词语的跳舞,诗歌是精炼的语言。

生:老师我们猜想,这首诗是在大自然里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在大自然写的

生:一个人看云不被打扰,就是在偏僻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想象,这就是读诗的方法。或者说,就是借助诗歌的文字来想象诗人表达的诗情画意。

最后一组,拟的是——优美

咋一看不太搭,老师问,为什么取优美。

生:读起来很优美。

语音的感觉。

生:读起来的意境很优美。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用一个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很了不起。

老师教学无术语,但是最终学生能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堂课讲的三个要点,学生原来理解不到,怎么才能够让学生下意识就会了,能够让学生去理解,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刚才用四首诗歌来讲。一首《再别康桥》,声音、意象和反差。换韵和情感的跳跃。

《雨巷》短句和节奏

《长相思》身心

《远和近》朦胧诗

知识不一定要讲,关键是阅读的方法和策略。阅读的方法两个,眼睛往哪里看,关注什么地方?第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这样,我们讲了三个点,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的时候,我们建议老师,在三个环节下面把相应的知识像电报似的语言写清楚。学生要读懂这个,需要这个知识点。

第一步,学生需要运用哪些内容。第二步需要什么

这就是简要的备课模板。

我们也讲到了学习活动。学生要解决问题的相应的学习活动。判断学习活动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达成教学目标。

一个老师让学生唱歌、跳舞,原来不明白的地方有了充分的感受,瞎搞的老师,唱了半天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学会了什么,这就没有意义。

我今天讲的是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点在哪里?

备课备两头,一头备关键点,画黄颜色、一头备学生,画绿颜色。

教学点的合理分布,就是教学环节。一篇课文,一堂课,三个环节。

第三个要点,学生有问题和困难,通过学习哪些知识,教学内容或教学点的选择。

语文知识,随教学点而教。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或者困难的知识。

阅读教学最困难的是阅读方法和策略。阅读方法简单讲,就是眼睛往哪儿看,看出什么来?

这是一首诗,一首诗,看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

朦胧诗看什么?看出什么东西来?这就是阅读方法的知识。

第四,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然后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叫学习活动。也叫教学的步骤。用三个环节来呈现。

复习一下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

郭初阳的《远和近》交流讨论,诗歌题目,理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展开讨论。从讨论中学会如何阅读诗歌。

好书推荐:怎样做小学老师
推荐理由:陈鹤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现在大多都不过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教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习究竟是了什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社会更美,祖国更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