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筒导引灸|施灸的先后顺序

  平凡的人 2020-08-12


竹筒导引灸遵循古法,不是对选定的穴位随便地逐个施灸,而是有章可循。

《千金要方·针灸上》:“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千金翼方》:“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西方子明堂灸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

从古书的传承,我们知道施灸顺序的总原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意思就是说,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1、应先灸阳经(背部),后灸阴经(腹部);2、先灸上部(头部),后灸下部(四肢);3、施灸壮数先少后多,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体。

●先阳后阴,按这种次第进行,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

●先上后下,可以避免病人面热、咽干、口燥等后遗症或不适感,即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循序不乱,免得患者反复改变姿势,也省事省时间了。

●先少后多,目的是使艾柱的火力由弱增强,方便患者易于耐受。另一方面,指的是初病时,可灸患处、局部穴位,可顿挫病势;而慢性病则不同,要放眼全局,因病久已传化,阴阳失和,病情已不限于一经一脏一腑,必须整体配穴,灸通上下,调平阴阳,从而达到妙手回春之目的。

当然,在临床上施灸,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病制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于此。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既是灸道的总则,亦是导引的总则。导引灸法之所以叫导引灸法,就是注重导引,灸贵导引,首重腑气。

《马氏温灸法》曾阐述:各种慢性病,因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灸治每有必要先通其腑气。这样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的瘀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证均能随之而好转。故中脘、足三里等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比如头痛,一般灸百会穴头痛能立止,并感觉头部轻松舒适,但有极少数患者因气血瘀滞太甚,灸后艾火不能流行,反致头晕难受,遇此情况可暂不灸百会,可灸中部,待腑气畅通之后,再灸百会,瘀滞已松动,则上下皆和,灸百会即无不良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