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令在乞丐尸体上发现首妙诗,读完感慨不已,亲自把他好好安葬了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8-12

世人从来多偏见,常以貌取人,正如恶犬偏爱咬身着破衣衫之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潦倒的外表之下,有时候会深藏一颗丰富而智慧的心,甚至蕴藏着惊世骇俗的诗情和才华。

比如明代才子唐伯虎就曾自我调侃,说“别人笑我太疯癫”;又比如鞋儿破,帽儿破,身上袈裟破的济公。如今,唐伯虎的画是国之瑰宝,济公弘扬的佛法,千百年来,护佑着万户千家。不过,并不是所有穷困潦倒的才子、高人都能有如此名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乞丐诗人的诗与人生。

清代嘉庆年间,一个乞丐冻死雪中。这本是那个时代的常有之事,古代专门设有义庄,负责为这些人做最后的入殓安葬。当时有位爱民如子的县令,目睹了这一幕悲剧。他亲自查看遗体,希望找出他的身世信息,以便死者家属能够认领遗骸。一番查看之后,发现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张。众人打开一看,竟纷纷感慨不已。纸上文字并未透露死者身世,而是一首妙诗,仅仅以寥寥数语,道尽死者一生的遭遇和参悟。诗云: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这首诗之妙,妙在超凡脱俗,而如此不落尘俗之语,居然出自一位冻饿而死的乞丐之手,怎不令人唏嘘不已?县令惊叹之余,命人将乞丐安葬。由于并无死者名姓,最后只能在墓碑上镌刻“通州诗丐之墓”。而这位诗丐的诗,如今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最妙绝的绝命诗之一。

通观全诗,有一种参透人生,看淡浮名与生死的潇洒与磊落之气。诗的第一句,将自己的身世比作“水上鸥”,这也就是一种漂泊的、无家可归的状态。然而,诗人天涯落拓、漂泊,却一刻都未曾停下前行的脚步,“又携竹杖过南州”,一个“又”字,表明诗人行路不止。为什么要不停前行?诗人是否在追求什么?

人生在世,有人追求浮名,有人追求蝇头小利。但是,也有人追求诗意和远方。相比物质上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充盈往往更令人神往。很显然,这位诗丐,追求的边是一份诗意和宁静。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即便风餐露宿,饥寒不定,依然要逐月、赏月;虽然潦倒窘迫,依然要临风歌唱。这份从容洒脱,又有几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诗丐可谓参透了人生,获得了更高人生层面的自由。

诗丐不仅参破人生,更有意打破尘俗世界。“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这是要用不曾停歇的步履,去打破尘世的束缚,去打破人生的愁苦。然而,即便如此,这条道路注定是不被多数人理解的,注定会有黄犬,会有不怀好意的“嗟来之食”,注定会有廉价的同情和傲慢的态度。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丐写下这首诗,与自己的人生,也与纷扰的尘世,与尘世中的恶犬、傲慢者、执迷者、痴狂者,以及一切束缚于尘世的人事,还有整个的世界,做最后的告别。这是诗丐最后的人生宣言,成就了他最高光的人生时刻。诗丐身虽消亡了,他的精神却因为一首诗而得以永生。

诗丐故事,最早出现在《崇川咫闻录》一书中,而当时的编者称此事摘自《随园诗话补遗》一书,然而今天我们见到的《随园诗话》并无这则故事,这是一奇。此外,''通州诗丐''不是死在通州,而是死在金陵,叫''通州诗丐''是因为他的诗中有通州这个地名,此是又一奇。有人还考证了诗丐的身世,居然还真有其人,这是三奇。不过事实上,这些都不重要了,诗丐的这首作品已经感动了无数文人,流传至今。这首诗大家觉得怎么样?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