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40)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知识圈 2020-08-12

40)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赵某,女,60岁。2011年12月30日初诊。

主诉:眩晕半月余。

病史:半月前,患者因感冒诱发头晕目眩,时轻时重,低头或仰头,以及转颈过快时,眩晕就会加重,曾去某医院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输液治疗1周,并服用不少活血化瘀等药,无明显效果。求治。

刻诊:精神差,眩晕,头部动作迟缓,后颈项部强硬不适,出虚汗,眩晕加重时出汗更多,无头痛,无寒热,无恶心呕吐,口渴,无口苦、咽干,纳差,多寐,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水滑,脉寸浮弱关尺沉微弦。血压145/90mmHg。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6年。

六经脉证解析:精神差,眩晕,纳差,舌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弦,为太阴病,水饮上逆。

颈项部僵硬不适,虚汗,多寐,脉寸浮弱,为少阴中风证。

口渴,小便黄,为阳明微热。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阳明合病。

病机:虚寒水饮夹水热上逆,营卫不和,筋脉失养。

治疗:苓桂术甘汤、泽泻汤、桂枝加葛根汤合方: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炙甘草20g,泽泻50g,白芍30g,葛根40g,生姜30g(切片),红枣8枚(切开)。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疗效很好,眩晕及颈项部强硬等症状都好多了。效不更方,守方又服6剂痊愈,血压也降至正常。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者可突然仆倒。

眩晕属于虚者居多,但多为虚中夹实之证,而这个实则以痰饮为多见。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称眩晕为“头眩”“目眩”或“冒眩”,或与其他证候并称之为“癫眩”“眩悸”等,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为后世痰致眩晕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伤寒论》第67条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头眩的病机就是中气损伤,水饮上冲。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一条就主要阐释了“目眩”“冒眩”的病机是痰饮上冒清阳。

特别是《金匮要略》中治疗痰饮的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动脉硬化症等慢性病者,其眩晕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主要责之于痰饮。

该案年高久病,素有慢性病而气血郁滞,复因感冒而营卫不和,胃气亏虚,中焦运化失职则痰饮内生;痰饮久郁又生微热,饮热上冲于头而头晕目眩。

病机既有虚寒水饮夹水热上冒清阳,又有少阴表虚,营卫不和,筋脉失养。治疗重点应着眼于温化痰饮,利水降逆。

所以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利水降冲,合以泽泻汤加强利水消饮,又可清阳明微热,以加强降逆止眩晕之力。

《本经》说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说明泽泻有强力除水饮而生津液之功。

合桂枝加葛根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葛根升津舒经通络,除颈项痹阻。《本经》说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该案颈项部僵硬不适,脉寸浮弱而辨为少阴中风证,为什么没有用附子?因为从脉证来看,真阳虚损的征象并不太明显,还有轻微阳明热象,可以不用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