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五十六条

 阿根212 2020-08-13

这个条文在《康平本》里边是降两字格排版的条文。

这个“头痛在热”,《宋本》是“头痛有热”,恐怕是传抄过程当中抄错了,因为 “有”和“在”如果说出现残简或者说出现虫蛀之类的就容易认错了,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下边解读一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伤寒,已经界定了至少有太阳表实证的某些基本特征。你得往里边看有没有别的情况?实际上咱们辨证也就这样。这个人感冒了,最起码你得看看他是表实证还是表虚证,同时他有没有水证,有没有半表半里证,这是最起码的。这儿说的呢,是有伤寒的某些基本特征,但是大便已经多日不通了,是这么一种情况。

“头痛有热”,这个“有热”就比较含蓄了。他是体温高还是有内热的表现?在这儿应该理解为体温高,因为他后边有一个辨证的方法。所以“头痛有热”,就是既发烧又头痛,再加上大便好几天都已经不通了。这种情况通常是阳明里热的情况比较多,所以“与承气汤”。

但是他后边的条文的意思呢?“头痛有热”,太阳表实证,头痛、发热是完全有可能的,脉浮大也是有可能的。像这种情况如果他要是表为主那就不行了,这就需要进行一个辨别。

那么怎么辨别呢?如果病人小便清,就知病不在里,仍然在表,还需要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用小便来判断有无里热,应该是临床当中一个常识,在临床当中常用。小便黄赤,常常是里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征象。虽然小便黄是确定里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也不是唯一的方法。这个地方,只是作为一个典型的鉴别点,来跟大家举的这么一个例子。

“小便清”指的就是小便的色泽正常,也不是像清水一样,可能微微有一点点发黄,这说明没有里热存在,这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表证的人,如果一整天不喝水,他也会出现小便黄,但是跟里热在程度上都会有区别,你稍微问一问就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喝水啦?你平时喝水多吗?都能问出来。当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鉴别点。

“知不在里仍在表”,这就是示人表里之辨。揭示辨证的过程当中,辨表辨里相当重要。只有把那些东西辨清了,才能去对照经方的治疗原则,才能去最终确定方证。

“当须发汗”,已经确定了病人的病还是表证,就得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这个地方也说得非常准确,就是“当须发汗”。虽然这个地方还没有涉及到具体方剂,我们应该理解他就是指的麻黄汤。因为他前面说了是伤寒,而且表现出来的症状也都是麻黄汤治疗的范畴。

在这个地方啊,延伸一个问题,就是阳明里热。这个小便黄赤的这个病理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内脏的各个组织器官处于一种病态的亢奋状态,使得人体整体的代谢加快,产生的代谢物就相应的增加,再加上有里热,还有一部分水份通过体表散发出去,这样呢,体内的水份浓度就更高了。尿液中代谢物浓度高而水分相对少,就会呈现一种黄色褐色,甚至黄赤。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我们把它存疑,仅做一个参考。严格地分析它是有问题的。

这个条文跟第46条的情况,除了大便不通之外,其他的基本上接近。第46条是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不是一个太阳表实证吗?八九日不解,表证还在。再看看这一条论述的病理阶段和状态跟那一条非常相似,这里就多了一个大便不通。他就让你跟阳明病去鉴别。但是他这最后来了一句,头疼者必衄,还要用桂枝汤来治。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分析有这么几种可能性。一个是,如果发汗后表仍然不解又出现鼻衄了,就是 46 条讨论的情况,还得用麻黄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发汗以后没有好,46条不是也说吗,服了药以后微除嘛,因为病很重发了汗以后还没有好,出现鼻衄的话,不还是麻黄汤治吗?如果发汗过了,成了表虚证,这倒是桂枝汤治的,应该用桂枝汤来治了。但是一旦要成了表虚证的话,绝无鼻衄的可能。为什么?因为它不是那种病理了。所以最后一句话,我们就存疑。

如果临床当中真的碰到鼻衄的话,鼻衄是表虚还是表实的情况下?如果是表实的情况下,就得用麻黄汤。如果真是表虚,一直有汗出,又没有别的什么症,其实用桂枝汤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这个条文真正的有价值之处在哪?它给我们示范了辨证方法,我们可以在他这种示范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辨证的过程当中,去鉴别不同类型的疾病,还是要看症状。这一条里边就说的又具体又生动。比如头疼、发热这一类的症状太阳病有,既是太阳病的疾病反应症状,也是阳明里热的疾病反应症状。如果要是有大便不通的话,那么阳明里热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你要是想进一步鉴别的话,看看他的小便,其实其他的也完全可以,不仅仅是小便。你比如说舌质、舌苔,包括病人的自我感觉等等,很多方面都能够佐证。

下边呢做一个小结:

症状反应很像太阳伤寒,但是已不大便六七天的时间,如果以头痛,而且发热为主要证侯,则可考虑以承气汤类方剂来治疗。患者如果小便清长,说明没有阳明里热证,病仍然停留在表实证的阶段,应该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如果发汗后仍头痛者,则可能出现鼻衄的情况。

这一条,辨证要素里头涉及到了好几个点。一个是表证;再一个就是里证。具体到里热证,那是不是表热证呢?大家是不是想到这个问题了。那么如果病还在表的话,这个表证是热证还是寒证,咱们也讨论一下。

首先我们从解表方剂上来看,表证只可分虚实阴阳,没有寒热。我是经过反复的推敲核实,我一般情况下不敢轻易下这样的结论。我经过反复地去推敲这个事儿,最终我就觉得这样比较符合事物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说表证只分虚实、阴阳,没有寒热。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方剂,因为经方的基础就是方证啊,方子和症状。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都有发热。人们就常说:甘温除大热,就是说这是表热证。但是表热证用的几乎全是温药,这就跟治疗原则不能合拍了,这是一种情况。

再一个,理中汤证有时候也会出现发热。人得了胃炎拉肚子,但是还发烧。那么这个时候治的是什么?治的是里虚寒。虽然他有发热,但是还是治的里虚寒。

再来看白虎汤证,白虎汤证有时候人会出现四肢厥逆,浑身发冷,就体温降低的这种情况,就是说比较危重。但是治的是什么?它治的却是里热。

再看看表阴证,桂枝加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等,也有发烧,这一类的发烧,用的药就更温了。重点是加的附子,附子实际上对的是什么?对的是人体机能的沉衰和里虚寒的存在,停饮的存在。

那么这个地方应该怎么理解呢?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呢?实际上从人体的功能这个角度来看,表寒表热不是人体疾病的主要矛盾。人体疾病的主要矛盾在哪呢?在里和半表半里。而且我们从治疗上,刚才从讨论的治疗上大家也明显地能看出来,这个表的体温的高低对治疗的影响,没有质的影响。你像白虎汤证,他体温低了,他有真正的里热,你也得让他吃大寒的药,也得让他喝白虎汤。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大家想想,我现在只是跟大家提出这个问题。这是我的这么一个看法,表证无寒热。换句话说,表证的寒热对治疗没有实质的影响,只是站在治疗的角度。如果从疾病反应来说,他有寒热的,有时候表现发烧,有的体温高,有的体温不高,确确实实有这方面的情况。但是,对治疗形不成质的影响。实际上从人体来说,肌表和内脏相比较的话,重要程度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