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思明居士 2020-08-13

士,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和阶层。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士就是奴隶制贵族中最接近底层的一环。从战国起,士又作为基层的最高代表延续着国家对于整个社会的统治与管理。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与之相似的,无论是隔绝海洋的日本还是万里之外的欧洲,也产生了类似于中国的士的阶层,即欧洲中世纪以来出现的骑士和日本的武士。但中国的士最终形成了以文为主的士大夫阶层,迥异于日本和欧洲那种明显带有军事组织色彩的阶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一、中国的“士”为何如此重要

1、中国的士最初就是统治阶级最靠下的一个阶层

至晚在商代,士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以商王作为奴隶主贵族的总头目,以下的各级贵族被称做“王族”、“子族”、“多子族”和“邦伯”、“百执事”,而这些贵族依靠下级军官和基层官僚来管理治下的平民与奴隶,这些下级军官和基层官僚就被称做“多士”。

多士的品阶和封邑都是世袭的,除了特殊原因如立下大功或犯了重大过错,不会发生改变。

西周建立后将人分为十等,以王为最高的统治者,向下依次为公、卿大夫和士,士以下的六等人就是当时社会上的平民和奴隶、商人等。作为公的诸侯有封国,辅佐诸侯的卿大夫有采邑,被卿大夫统辖的士也有食田。以下的其他阶层则没有这些政治和经济特权。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可见当时的士就是统治阶级内最底层的组成部分,享有地位世袭的政治特权和食田的经济特权。也是维护统治阶级最中坚的力量。

2、四民之首的士,部分特权被取消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以往的经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各国纷纷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变法,以往的井田制彻底被摒弃,土地私有制成为了促进生产的重要因素。旧贵族因此丧失了世袭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沦为平民。

从此时期开始,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基本已经消失,只有君主、君主家族和其臣属可以称的上是统治阶级。

君主和君主的家族以血缘关系为依托,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臣属的任命和使用则是经常出现重大变化的。而如何选拔臣属也成为了历代君主的重要课题。虽然历史上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制度经常出现变化,但选择的基础对象却还是在士中挑选。

《管子》中有“国有四民,士农工商”的记载,就是指国家统治的民中分为士农工商四种。其中对于官员的选拔要在士中挑选,而其他的农、工、商则可以转化为士,进而担任官职。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二、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和中国的“士”都是国家统治的基础

1、欧洲骑士与日本武士阶层极其相似

欧洲的骑士阶层和日本的武士阶层十分相似,这种现象出现在欧亚大陆的两端是相当令人惊奇的。骑士阶层和武士阶层都是在军事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产生的时间都是与我国唐代中期相近。

其产生的过程都是君主在对外征战和对内集权的活动中将部分领土进行分封,从而形成了这两个阶级与君主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从属关系。甚至于对于骑士和武士的道德评价标准都惊人的相似,都是以某种宗教为准则、强调忠勇等。

后期两个阶层也从单纯的军事贵族向官僚发展,乃至于近代的欧洲贵族和日本华族也都是以这两个阶层为根本演变产生的。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2、骑士阶层、武士阶层和士大夫阶层都扮演了官僚角色

欧洲骑士阶层诞生的标志就是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册封十二“圣骑士”,从此之后欧洲各国的国王都通过对于骑士的册封和封赏来巩固、维护自己的统治,将骑士作为统治中的中坚力量,并长期保持骑士在官员任命中的优先权。

这使得骑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要保护自己的封地和维护国家安全而从事军事工作。

日本的武士阶层大多隶属于日本各地的领主,也有直属于日本天皇的武士。他们也是从军队中产生,因军功等被天皇或领主封赏部分土地,长期保持军事能力而不从事其他生产的一个阶层。与欧洲骑士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多数的武士阶层都依托于地方领主,而不是直接归属于君主。

中国的士从两汉以降逐渐形成了士族阶层,直达唐末才彻底没落。但随着士族的整体没落新的寒门地主阶层取代了士族,成为新的“士”。北宋时宋真宗亲自写了《劝学诗》,其中“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一句点明了中国的士就是要靠读书科举来担任官员。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3、北宋以降中国的士大多成为地主阶层或来自于地主阶层

从北宋起,中国的士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以儒家“六艺”为基础、诗书传家且文武双全的士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依靠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

而科举制度在之后越发的注重文的方面,造成文人成为官员的选拔基础。相对于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来说,文化的学习成本较低,普通人通过科举的几率也较大。

总体上,还是家境优渥的地主阶级通过学习进入官员体系较多,因为他们对于学习资源的掌控可以利用手中的经济优势来达到。但是也有许多真正的平民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例如王安石、寇准等。这些士在成为官员后也都相应的获得了某些经济特权和政治优势,最终也大多成为了新兴的地主。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三、为何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而中国却产生了士大夫阶层

欧洲与日本远隔万里,却产生了极其相似的、具有强烈军事色彩的骑士和武士阶层,而与日本仅有一海之隔的中国,最终产生的却是以文人为主的士大夫阶层。这一文一武两种类型的阶级都是与维护君主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为何最终分道扬镳、走向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呢?

1、古代中国早期就完成了统一,需要政务型官员,而欧洲和日本则以军事才能为主

早在西周时期,天下一统的思想就根深蒂固的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是以平定天下为目标的。这使得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处于统一的状态之下的。

天下统一意味着军事活动的减少,具体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务的行为较多,客观上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军事型人才

所以中国的士没有最终成为以军事才能为主的阶层,而是靠着对文化的学习成为了具有治理能力的士大夫阶层。这个阶层诞生的目的就是依靠自身的政务能力协助君主治理天下,进而成为官员。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反之,在欧洲和日本则是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各地方领主和军阀长期互相攻伐,战争在这两个地区成为了常态化。再加上这些地区的领主和军阀统辖的地区大都狭小,政务上的事务并不繁杂,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

防止自身领地被他国夺取和夺取他国的领土成为了主要目标,突出了军事能力的重要性,最终产成了骑士和武士阶层。

2、古代中国是君主集权制国家,而不是欧洲与日本这种典型的封建制国家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典型的封建制国家时期的话,那么西周的国家形式就符合。但是其后随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改变,这种分邦建国的封建制国家形式基本被摒弃了。

从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以来,中国的国家形式和社会状态一直是君主集权型的,即使某些历史时期有过反复,但都是向着君主越发集权的方向前进。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君主集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于官员的任命权,将全国的官员任免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每一个集权的君主都必须牢牢把握的。

而这种任命权带来的一个效果就是君主更倾向于任命那些对于自己忠诚的、符合实际需求的、不会直接威胁自己地位的官员。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就是迎合中国君主的这种需求而产生的。

反观欧洲和日本,各地的领主都是世袭制的,封地相当于和君主签订了某种政治契约。他们手中获得的领土和封地自然要努力维护和保持,必要的时刻与君主决裂也在所不惜。依托他们而产生的骑士和武士阶层自然也以维护其宗主的利益为先,通过对于武力的控制来达到保障既得利益的实际效果。

3、商周时期的士和两汉以降的士族具有某些骑士与武士阶层的特征,进而被历史淘汰

商周时期的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和欧洲的骑士阶层、日本的武士阶层有着很大的相似度,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特权和世袭的政治权力,也都大多依靠军事起家。可以说他们就是当时中国的骑士和武士。但是中国的政治土壤使得他们对于君主的政治制约和分权必然造成他们的难以被君主接受。

欧洲和日本产生骑士与武士阶层,为何中国却"养出"士大夫阶层?

加上这些阶层在长期的优渥环境下都滋生了自身的腐化堕落,进而丧失了军事能力和政务能力。少数保持清醒的士族也因为隋唐时诞生的科举制度而最终沦为君主权力下的附庸,不再像骑士和武士阶层那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时刻保持与君主的政治关系才能保持自身的地位。

结语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同时也因为僵化和时代的原因而进入了没落。但是与骑士阶层和武士阶层相对比,士大夫阶层无论是对于国家的参与度上、从事事务的广泛性上还是具体维持的时间跨度上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古代中国的士作为四民之首,起到了调和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增加国家各阶层之间流动性和保持统治阶层活力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最终成为古代中国统治阶层坚实基础的原因。

参考资料:

《海洋文明国家的异与同》

《世界史·中世纪》

《东亚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