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帅府-西四北二条——《胡同百姓系列》之二十九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大帅府-西四北二条

——《胡同百姓系列》之二十九

    西四北二条,位于西城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595米,宽4米。

    西四北二条在明代叫帅府胡同,又称西帅府胡同。明武宗南征时,太师镇国公,在此设帅府。1965年改称西四北二条。

    清代,西帅府胡同还真住过一个大帅,他就是雍正、乾隆初期的重臣鄂尔泰。鄂尔泰是满洲镶蓝旗人,前半生官运不佳,37岁才出任内务府员外郎。42岁时自叹“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他悲观地认为“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可见,他绝没有想到后来能出将入相。

    由于家道败落,鄂尔泰卖掉了原来的房子,搬到了西帅府胡同,现在的西四北二条12号。一年后,康熙驾崩,雍正继位。这以后的13年鄂尔泰一路升职,最后成为内阁首辅、保和殿大学士。

    明朝时,在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土司统治下,土司士官其土,世有其民。土司拥有自己的武装,抗命朝廷,叛乱不绝。少数民族对抗朝廷有个特点,就是大兵一到就逃,逃不掉就降,大军一走又反。反了剿,剿了反,如此反复,劳民伤财,损耗不小。

针对土司制度的弊端,当时身为云贵总督的鄂尔泰,主张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在土司原有的领地上,分别设置府、州、县,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陆一样的各项制度。这不但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进步,也大大加强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位于西四北二条西部的58号,是北京市第41中学。它是从1921年陈垣创建的平民中学发展变化来到。1920年,华北大旱,大量农民逃到北京,流落街头,很多孤儿无家可归。陈垣便与朋友们商议,创办一所孤儿院,定名为“北京孤儿工读院”,孤儿们在这里可以学文化学技艺。同年9月,陈垣又与友人创办“平民中学”。除了招收小学毕业生外,主要招收的是灾区青年。学校免学杂费,贫寒学生还有补助。陈垣自任校长,并讲授国文、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后与萃文、萃真教会学校合并,1949年后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

    41中学是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如荣高堂、著名作家王蒙、著名作家冯牧等就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