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之道 |“易”,讲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伟天英 2020-08-13

作者:龍雲之子

《易经》分为三部,夏代的易书《连山》、商代的易书《归藏》、周代的易书《周易》。《易经》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

一、易,是讲万物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

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易字表义万事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规律之根本。

1、先天易,万物顺应天地生存

《连山》《归藏》以远古以来对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的观测为基础,万物顺应天地而生存。周代以前,夏商鬼巫文化发达,人们将太阳、月亮对地球万物的影响归为鬼神指引,凡事占卜,不敢有违神祇。

天体运动形成了日、月、年三个时间单位概念。地球自转一圈大约24小时(23小时56分4秒),我们称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大约29天(29天12小时44分2.8秒),就是一个朔望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大约365天(365.2422天),即一个回归年。

太阳历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的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昼夜长短也随之变化,出现了四季更替。对于农耕文明而言,气候更替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此,我国古代通过测量日晷的方法,确定每年的二十四节气,来指导人民农事。

倒退二百年,那时的中国人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公历”这一称谓。现在全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典型的太阳历,以耶稣出生的当年为公元元年,西历的各个节日是根据西方宗教信仰(基督耶稣)来定义的,与天文学信息并无直接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是最精准的“阳历年”。二十四节气是记录太阳黄道运行规律的,可精确到分秒不差!古人以二十四节气庆贺的习俗,较之公历1月1日定义的“新年”,是更科学的历法,更具有天文意义。

每年的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太阳也将从这一天开始向北回归。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之后阳气回升,阴气渐消,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故常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各地华人仍保持着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来庆贺冬至的习俗。

▼▼

太阴历

中华之道 |“易”,讲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阴历的设定是以人们对月球的观测为基准。从地球上看,月球从一次朔月到另一次朔月的时间为一个月。所以到了阴历每月的十五、十六日,月亮肯定会圆。

古代《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但是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拉普拉斯才从数学上证明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太阳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更替,太阳的光和热影响农作物的耕种。而朔望月的盈亏周期对地球上生态万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巨大,生物体往往与之有共振现象发生。沿海的渔民观察月亮判断海水涨落,阴历对渔业和航海的指导更直观。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腠理郄(闭),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内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入深,其病入也卒暴”。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现在科学家们认为月球的引力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出现生物潮,例如:人体中有70%左右的液体,月球的引力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的“微观潮汐”,从而影响人的健康乃至行为;招潮蟹总是在潮退时才从沙里爬出来觅食;鱼儿则常常在满月前后完成产卵繁衍后代。

2、《周易》,人文精神的开端

待到周朝,人类繁衍增多,人口越来越密级,有了社会体系。《周易》讲人在社会群体中效法天地的行为准则,由商朝的鬼神信仰过渡到周朝的人文精神,人们开始反思神权,注重人为,之后诸子百家应运而生。

人效法天

乾卦象征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天体运转按照一年24个节气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时间)。天是勤、是生、是正、是阳,包含积极向上、主动进取的意义。

▼▼

人效法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广袤无垠的空间中,万物的变化和生长规律。地在下,是容、是藏、是顺、是阴,含有包容、温顺、归隐的意思。

黄帝内经说,人天命120岁,乾坤各一个甲子。60岁前,要积极开拓,往前冲;60岁后,保持初心,顺其自然,胸怀宽广、包容万象,安享晚年。

▼▼▼

人的规律

中华文化是效法天地而来,《周易》是人本思想的开端,而后周公依天地之规律制《周礼》,为人民订立礼仪规范,指导人们的一言一行,迭代了殷商王朝的鬼神文化。

a、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规律,历史的变迁,按照天地的规律运行,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必然性。自然、社会、个体既是独立的系统,又相互制约。

b、人自己或事业的成长和变化历程,要符合天地、自然的大道。人禀时而生,和自然的植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受着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人的命运便是这种关系的总和。

中华之道 |“易”,讲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二、易经用几何数学语言描述时空中阴阳之气的变化

1、一年24个节气随时间的圆,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变化中。

中华之道 |“易”,讲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2、一天12个时辰随时间的圆,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变化中。

3、阴阳之气,沿着直径的方向,阴进一格,阳退一格,此消彼长,而形成这个阴阳易的太极图。

阴阳的消长平衡。如一天的天气变化过程,以子时和午时为阴阳气生长消退的交接点。子时到午时,即子时起,阳气生,阴气渐消,到午时止,阳气已盈,阴气全消;午时到子时,即午时起,阴气生,阳气又由盈而渐消,到子时止,阳气全消,阴气又盈。周而复始,构成一天的昼夜阴阳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如果是一年的气候变化,则以夏至日和冬至日为阳阴气的交接点,夏至到冬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冬至到夏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中华之道 |“易”,讲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4、阴阳鱼中的小圆,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是人为定义的“名”(见《中华之道 | 数象名—中华文化的三大工具》),有名就是相对的。“易”中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是典型的辩证法思维(阴阳)。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古人提出了早期的阴阳学说,用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在关于对立面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古代哲人留下了诸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及'物极必反'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这些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发展变化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探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