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不喜欢攀比的父母,不是好父母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但就是这么一件单纯的事情,就可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例如,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谁更可爱?别人家的奶粉和自己家的奶粉谁更好?别人家孩子上的幼儿园和自己孩子上的幼儿园哪个更出名?
类似的比较数不胜数。
对于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不论是生活品质还是自身修养,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

在父母看来,孩子是自己的希望,很多父母将自己的梦想寄托给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实现他们当年没能实现的目标。
因此,互相之间比较谁的孩子更加优秀,很多时候其实是父母自己在较劲,希望能够比下其他父母。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拿自己和他人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一个人进行自我评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希望了解自己,希望确定自己到底是否优秀?在社会中是一个怎样的位置?
费斯廷格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意识,都有了解自己的需求,都想知道自己的状态如何,并明确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
换言之,每一个父母都有了解自己的需求。

他们想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其他人相比是否更好,通过这种比较,他们能够知道自己是否亏待了孩子,也能够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错误。
若能够在比较中获得胜利,他们就能够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满足感。
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只有通过社会比较,人们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有些经济富裕的父母每个月给自己上大学的孩子高额的生活费,通过了解其他学生的生活费,他们知道自己的家庭格外有钱。
一方面产生了积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给孩子的生活费过多,可能不利于孩子专注于学习。
因此,攀比除了能够让人获得满足感或失望感,还能指导人的行为,即进行行为的定向。

在生活中,攀比无处不在。
父母们不仅喜欢攀比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攀比孩子的外貌、穿着、道德以及其他很多方面,有些攀比的内容可以与其他父母直接交流,但有些内容则不太好说出口,只能藏在心里。
实际上,除了他人的孩子可以作为比较对象,还有一些客观标准也能作为比较对象。
例如要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可以拿孩子上一次的学习成绩作为比较对象,也可以拿90分或者80分这样的优秀成绩作为比较对象,还可以拿孩子之前制定的目标分数作为比较对象。
为什么父母们倾向于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作比较呢?
这是因为学习成绩的分数有时候不能代表其真实水平。例如某次考试题目很难,孩子只考了70分,若是按照及格线来评价,父母就会认为孩子刚刚及格,无疑是很不理想的成绩。

但实际上全班最高分只有75分,因此很多时候与其他孩子的比较才能形成明确的对孩子的评价。
这也是父母喜欢攀比的原因之一,即希望更加客观地了解孩子,如果孩子很优秀,做父母的脸上有光,如果孩子不够优秀,父母们也会花费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
研究表明,当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社会评价意义时,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相同的人进行比较。
生活中不难发现,父母比较自己的孩子,比较对象多为自己同事的孩子,或是与自己同龄父母的孩子,或是与自己经济状况差别不是太大的父母的孩子。
这是因为离自己的生活越近的对象,比较越有意义,若对方的家庭非常贫困亦或是非常有钱,孩子的水平与自己孩子的差距过大,那么获胜也没什么骄傲的,失败也没有气馁的必要。

在育儿这条路上,你攀比过吗?
攀比有时候可以帮父母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状况,有时候也会使父母只顾成人的胜负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因此攀比也要有个度,需要考虑孩子的愿望和看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ersonality Psycholog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