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说不出口的话,最终都会变成孩子内心最深的伤疤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会对他们产生最大影响的人。你想让他成为怎样的人,首先就得以身作则,很多父母都存在一个误解,把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没有向他们指定的目标趋近,他们便会用言语或眼神打击孩子。这样无疑对孩子的伤害很大,他会从小生活在一个高压环境之中,明明自己试着努力过了,但还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最后还要接受父母的二次伤害,这样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很自卑。

父母的教育高度决定孩子未来

中国的教育大多是打击式,都说“棍棒之下出孝子”。所以,当孩子一遇到问题,就用打骂解决,这样其实是最坏的教养方式。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建设没有完整的体系。
科尔伯格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其道德判断标准以及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第一个水平在孩子4-10岁,这个水平的第一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害怕惩罚,打破了家里的物件因为内心的害怕往往会产生担忧,很容易导致他们为了不受惩罚就选择撒谎来掩藏自己。
这时候如果家长给予恰当的引导,讲道理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哪里错了,而不是一味责罚孩子,这只会让他们的内心受更多的伤害。
第二个阶段,是相对功利定向阶段,他们只会把对他好认定为道德评判标准。妈妈给他买爱吃的东西,他们就认为妈妈是爱他的,相反,老是打骂他,他便会认为这个人是不喜欢他的。

所以,总是对孩子不闻不问或者过多责备,会在孩子心里产生不好的影响,认定父母是因为不爱他才骂他。
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在孩子10-13岁时,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更深的发展,他们也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断准则,更多的内心想寻求他人认可定向阶段。
大人们在这个阶段更容易对定义一个“好孩子”模板,即告知孩子做些什么才能成为大人心目中的骄傲,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更多向大人所想的模样靠近,因为他们想得到他人的肯定,通过取悦他人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提出更多的要求却不给他相应的支持和肯定,孩子也发现自己没有成功取悦他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通过反抗家长的要求来展示内心的不悦。
到了第二个水平的后一阶段,他们更会遵循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当他们违背社会规则时,会感到特别的良心不安和道德上的拘束,例如在学校里没有遵守规章制度时,他们会觉得在学校里会受到他人的另眼相待。

学会与孩子交流

家庭也是社会的小缩影,孩子在家中是如何与父母相处,在学校就会以同样的方式与老师、同学相处。假如一个家庭的氛围是互通有无,家长有事便会与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与孩子角色分明。
跟孩子相处,得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孩子的话语沟通比用一个大人的口吻命令更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他们也更愿意听你的话。

第三个阶段,后习俗水平,在孩子13岁以后,这时候,孩子的智力发展以及社会阅历的增加让孩子们更懂得逻辑思维的运用,他们知道所谓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为规则加上自己的理解,他们会开始认识到更深层次的思维,如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等理论。
通过道德发展水平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身为家长,不应该只为了让孩子成才就强加给他们不属于年龄段的思想。
凡事应该多考虑孩子,想想自己的话语他们能否接受,孩子不能因为他小,而对他处处指责刁难,不要用一副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为孩子安排, 学着与孩子们建立属于你们特别的亲密关系。

在生活中,多跟孩子做朋友,当他们烦恼时可以当做好朋友为他们解答烦恼,进行平等的沟通孩子才会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你。别让你说不出口的爱,变成孩子难以愈合的疤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y and lif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